首頁 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一、物化:盧卡奇對馬克思的術語“發明”

字體:16+-

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的開創者,盧卡奇對馬克思哲學之批判邏輯的闡釋影響巨大。特別是他在《曆史與階級意識》中對現代資本主義“物化”現象的深刻揭示,彰顯了現代性視域下馬克思哲學的批判力量,奠定了後來新人本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批判思潮的基本思路。然而,正是這個“物化”概念,表麵上與馬克思成熟時期的拜物教批判理論緊密相接,實際上又與青年馬克思的異化勞動批判理論存在著深刻的邏輯耦合性。再加上後來《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西方引發的熱潮,使得許多馬克思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馬克思原初語境中的物化、異化概念究竟是什麽關係?意味著什麽?馬克思的批判邏輯及其性質究竟如何?)反而變得更加複雜和模糊。思想的推進注定包含著概念的創新闡釋,這本無可厚非。然而,如果我們不加區分地將後人的闡釋誤認為前人的本意,則會產生巨大的問題。其實,盧卡奇自己後來也意識到了他的物化概念所帶來的混亂。在《曆史與階級意識》的1967年版序言中,他說:“物化(Verdinglichung)現象與異化現象有著緊密聯係,但無論在社會中還是在概念上,兩者都不盡相同,而在《曆史與階級意識》中,這兩個詞卻是在同一意義上使用的。”[3]因此,有必要重新回到盧卡奇的文本中,先看一看他的“物化”究竟是怎麽被使用的。

由於漢譯的緣故,盧卡奇所使用的德文概念與我們通常所見到的譯本中的“物化”並不是準確對應的。所以,我們不得不先對相關概念做一點說明。這裏至少涉及三個各不相同而又緊密相關的概念:Vergegenst?ndlichung,Versachlichung,Verdinglichung。

這三個概念在德語構詞的方式上極為相似:Vergegenst?ndlichung發源於名詞Gegenstand(對象),這一名詞派生出形容詞gegenst?ndlich(對象性的),進而加動詞前綴ver-構成動詞vergegenst?ndlichen及其名詞化形式Vergegenst?ndlichung,一般譯為“對象化”。與之相似,Versachlichung來源於名詞Sache,Verdinglichung來源於名詞Ding,進而分別構成形容詞versachlich、verdinglich以及動詞versachlichen、verdinglichen。名詞Sache和Ding都是德語中極為常見的概念,一般來說都可以翻譯為“物”,但在不同思想家那裏,又有十分細致甚至重要的含義區分(例如,康德的“自在之物”即為“Ding an sich”,而黑格爾針對性地提出的“事物自身”則是“Sache selbst”)。為了區分這兩個概念,不同譯者將Versachlichung譯為“事化”“事物化”“物象化”,而將Verdinglichung譯為“物化”。然而,由於以往缺乏對這幾個概念的重視,在馬克思、盧卡奇等人著作的漢譯本中,這幾個概念的混譯現象十分普遍,如在《曆史與階級意識》中,漢語的“物化”實際上有的是Vergegenst?ndlichung,有的是Versachlichung,有的是Verdinglichung,有的是Dinghafte Sein 或者Dinghafigkeit,同時還有Versachlichung被譯為“對象化”。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以往從漢譯語境所總結出來的盧卡奇所謂“物化”概念的多重含義,注定存在諸多的誤解。特別是漢譯本中將Vergegenst?ndlichung,即“對象化”,誤譯為“物化”的段落,均不代表盧卡奇物化批判理論的原意,是附著在這一理論名下的需要加以澄清的誤解。對象化概念在馬克思思想邏輯中的意義,是需要另加詳述的一個複雜問題,在這裏暫時不予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