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德裏亞區分了生產世界的法則(loi)和遊戲情境中的規則(règle)。法則屬於約束和禁忌的範疇,規則屬於義務的範疇。在現實中,生產的法則有明確的目標,屬於表現的範疇,它可以通過闡釋和解釋來證明。法則描述一個意義與價值的體係,一個潛在的普遍體係;而遊戲中的規則是約定俗成的、任意的,其中沒有被掩蓋的真理,它不會經曆壓抑,也不會有顯性話語和隱性話語的區分,它僅僅是沒有意義而已,並不走向任何地方。更重要的是,遊戲規則沒有心理學或形而上學的根基,也沒有信仰的根基。這就像在中國的遊戲中,一個“鬥地主”的規則,人們談不上相信它或不相信它——人們隻是遵守它而已。規則的運轉,不需要任何理性結構或形式的、道德的或心理的上層建築,因為它是任意的、根基不穩的、沒有參照的,隻是一個約定。例如,中國撲克遊戲“80分”中的“5、10、K”和“紅5”最大。遊戲的**力,就在於它讓意義消失,抹去任何價值的痕跡和記憶,“遊戲的迷惑力則是最純淨的迷惑力”。所以,“遊戲沒有故事,沒有記憶,沒有內部積累(賭注在其中消耗,不停地轉換,這是遊戲的秘密規則,沒有任何東西由此輸出,既沒有利潤也沒有‘剩餘價值’),遊戲的內部範圍沒有剩餘物”[45]。
其實,說到這裏,我們立刻就會理解為什麽後現代思潮會以“無底棋盤上的遊戲”(王治河語)來自指了。鮑德裏亞是想說明,“後現代”的**力就在這裏。也是在此處,鮑德裏亞幾乎讓所有後現代的大師們逐個出場來接受他的審判。
除去前麵已經登台的福柯,這裏最先出場的是晚期巴特。因為他在自己的《戀人絮語》中提出,“為了使意義的企圖掃興,就必須找到一個絕對無意義的秩序”。然後出場的,是“聲稱要通過折射、欲望的分支和布朗運動來挫敗意義”的哲學,如果我沒有理解錯,這是在說德勒茲。還有那些追逐“不確定性”(德裏達),解除關係(利奧塔),增生為“繁星”(étoiles,本雅明和阿多諾)或生成“無數根莖”(rhizomes,德勒茲)的後現代學術明星們。也是在這裏,鮑德裏亞指認,所有後現代的鬥士們都不約而同地熱衷於反對法則和必然,他們幾乎異口同聲地籲請遊戲中的偶然性。晚期阿爾都塞為了迎合這種理論風潮,甚至生造出一個“偶然相遇的唯物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