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素有文化自覺的優秀傳統。戰國百家爭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來始終不渝的“複興偉大的中華文明”的文化建設的價值目標等,都是文化自覺的典型表現。
戰國百家爭鳴,反映的是多元的社會價值觀和文化價值觀,代表著那個時期的文化自覺精神。儒、道、墨、法、陰陽等諸子百家,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務為治者也”。通過相互之間的批判、辯駁、吸收,既分又合,展現了那個時代的獨立思想與自由精神,推動了先秦思想文化統一的進程和社會轉型的進程。同時,鑄造了反映社會良知的知識分子的政治批判精神、政治合作精神、文化創新精神、文化繼承精神,[275]以及以人弘道、唯道是從、回歸自然、義利並舉、尚法重禮的人文精神,為後來中國文化人文精神的發展提供了範型。這種情況,不僅是對夏商時期天命主宰人事觀念的批判性超越,而且也是對西周時期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思想的揚棄,是充滿時代精神的文化自覺。
如果說,戰國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文化自覺的典型表現的話,那麽,狂飆突進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便是現代中國文化自覺的集中體現。向西方尋求真理,依靠民主、科學、自由這類西方先進文化來突破中國傳統文化中專製政治的桎梏,批判舊思想、舊文化、舊道德,挽救民族危亡,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建構一個民族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民族新文化,成為一代誌士不懈奮鬥的目標。正是這種全民族的文化自覺,催生了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更新了傳統文化的形態。
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以後,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現代新型文化,針對“**”對民族文化的摧殘、對西方先進文化的蔑視和歪曲,進行了撥亂反正。複興偉大的中華文明,成為人們至今仍在努力奮鬥的切實目標。建設一個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新型文化,成為文化建設的當務之急。在文化建設中,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真誠學習、吸納外國優秀文化,將本根意識和全球意識有機結合,把曆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熔鑄為一,推動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整體提高,促進當代中國文化轉型的進程,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要建設現代化國家,要全麵實現小康,沒有文化精神的支撐是不可能的。這些,都是當代中國文化自覺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