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精神家園,大家似乎都很清楚,但要給出一個揭示內涵的定義式說明,而不是單純現象列舉式的解釋,也不那麽容易。有一種現象,就是我們中國非常講究籍貫。如果從精神家園的層麵來看,可以把它看成是地域的歸屬問題。例如在廣東,我們經常見到很多來自不同省份的人,有四川人、東北人、河南人、山東人,等等,這些人盡管有的來到廣東二三十年了,但並不認為自己是“廣東人”,往往以祖籍地或者他過去生活工作的省份為依據,說自己是那個省份的人。在深圳現有的一千多萬人口中,我們極少聽到說自己是“深圳人”的,包括在深圳當地工作了一二十年的人在內。深圳是一個移民城市。過去很多年中,每年春節,深圳幾乎都是空城,因為大家都回老家團聚或出外旅遊了,留下來的基本都是買不到票回家或被企業強製要求加班的農民工,但他們不認為自己是深圳人。這實際是一個認同的問題。深圳市委、市政府後來采取了很多措施來增強本市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建設深圳精神家園,讓大家在精神上認同深圳。珠海也是個移民城市,很多都是外地過去的人。在珠海,也極少聽人說自己是“珠海人”,往往說自己是東北人、北京人、上海人、河南人,說的就是他原來生活的那個地方,他的祖籍所在地。當我們在一個城市長期生活、長期工作,成為當地市民以後,我們還執著地認為自己是原籍那個地方的人,可見我們對這個城市沒有真正的價值認同,沒有融進社會的主流,沒有獲得精神上的安頓。全國別的很多地方,情況也是一樣。這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精神家園的建設一方麵涉及對地域歸屬的認可和理解的問題;另一方麵還包括更重要的文化歸屬的問題。文化的歸屬實際上是文化認同的問題。比如說,我不是廣州人,但我1982年已經來到廣州,一直居住到現在。每當我參加會議和別人討論時,總是會有人說我不是廣州人,但跟我一起工作或討論的那些人,很多祖上不出三代都是內地來的,很多是有客屬的血緣關係。例如,孫中山是廣東中山人,但考證起來,孫中山的祖籍是河南,因此他應該算是河南人。又如我們宣傳禪宗六祖慧能敢為人先,他闡發的禪宗思想以及宣傳推廣禪宗的方式反映了廣東人務實的傳統,但據考證,慧能實際是河北人,某一代才移民過來的。所以,對一個地方的價值認同和文化認同,要經過長期的熏陶和長期的心靈的滋潤,才能慢慢達到。比方我說自己是廣州人,第一,因為我的廣州市戶口已經有二十多年了;第二,因為我的價值觀、理念和行為方式很多已經廣州化了:我在廣州養成了預約會麵的習慣,我主張不務虛名、講求實際,不喜歡花架子等等,而且廣州市討論廣州人精神時我是市委專家指導組成員,廣東省建設文化大省、討論構建“新時期廣東人精神”時我是省委專家指導組成員。如果我不是廣州人、廣東人,誰是廣州人、廣東人?將近30年前,我剛到廣州時也有距離感,當時幾乎沒有人能聽懂普通話,問路的時候就非常困難,因而有強烈的異鄉感甚至排斥感,但時間長了以後對廣州就越來越了解,慢慢地融了進來,而不再是躲避、排斥了。所以,我們對一個地方的認同,有一個精神、價值方麵的逐漸接受、融匯的過程。這是從個人體驗上來講精神家園問題,就像我們深信廣州是一個能夠安頓自我心靈的地方,能夠接受廣州當地奉行的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並樂得其所、自然而然地經過熏陶、濡染,慢慢轉變觀念融進當地的生活。這是一個文化歸屬的問題。現在講廣東人精神,即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兼容、敬業奉獻,我們都能認可,而且我們還可以參與進來,共同建設廣東新的文化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