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百年變局

09 博弈:誰將獲取規則霸權

字體:16+-

在金融化時代的全球經濟中,國與國的博弈重點,不在於誰占有產品更多,而在於誰在全球規則製定中擁有更強的話語權。西方國家謀求經濟霸權的行為,已經悄然轉向以謀取規則霸權為重點。

作為工業經濟的統計規則產物,國內生產總值(GDP)是全球經濟中最重要的指標,而GDP的背後,則蘊藏著全球規則製定話語權的大博弈。

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規模位居世界第二,然而一種困擾同時存在:為什麽世界第二的GDP規模沒有給中國人帶來經濟強國的感覺?

19世紀,英國用機織的廉價“洋布”使中國手工生產“土布”的農戶紛紛破產,讓中國人對何為工業有了直觀印象,也留下了沉痛的曆史記憶。兔走烏飛,時至今日,英國工業早已衰落,能夠用機器化大生產製造出世界上最多種類、最廉價工業產品的國家是中國,為什麽英國仍是發達國家,中國仍是發展中國家?

基於這種困擾,人們對GDP產生了懷疑,出現了“GDP無用論”“中國GDP虛假論”“中國產業低端論”等說法。其實,GDP廣受關注的部分隻是一個數字,但數字背後的體係卻異常複雜,GDP的運用是世界治理策略的大博弈。

一、“霸權紅利”的秘密

發達國家曾經被稱為“工業發達國家”,不過這個詞已經在各國和聯合國的正式文件中消失了,因為“工業發達”地區大部分已不在發達國家。然而,工業已不再發達的國家卻普遍維持了“發達國家”地位。這就是現代化的全球治理體係之神奇功效,而GDP就是這套治理體係使用得最廣泛的工具。

GDP的誕生與1929年爆發的大蕭條有關。當時,美國政府隻是知道數以百萬計的人失業,鋼產量、鐵路運輸量等指標紛紛劇降等零散的信息,對於應對危機來說遠遠不夠。1933年就任的羅斯福總統立誌采取“新政”克服危機,需要建立反映經濟運行整體麵貌的統計體係。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開創性地主持編製了1929—1932年美國國民收入數據,雖然當時使用的“國民收入”(NI)跟後來的GDP還有很大差別,但基本的方法基礎已經奠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