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壽彝先生從1929年起踏上治學的道路,至今(1989年)已經整整60年了。今年,又恰是壽彝先生在高校執教50周年、來北京師範大學任教授職務40周年紀念和他的80華誕。我們是壽彝先生在新中國成立後所培養的兩代學生,深感對於老師的最好的慶賀之情,莫過於學習老師的治學精神,總結和發揚老師的學術思想。本文是我們在這方麵的一點認識,也是我們對老師的一點奉獻。
一、一條不斷探索的路:治學的曆程和理論上的追求
白壽彝教授,1909年生於河南開封的一個回族家庭。青年時期的壽彝先生,先後在中州大學和文治大學學習;1929年,考入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讀研究生,師事著名學者黃子通先生、郭紹虞先生、馮友蘭先生和許地山先生,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在20世紀30年代,主要從事中國伊斯蘭教史和回族史研究,以及中國交通史研究;28歲時(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專著《中國交通史》[2],1938年,此書由日本學者牛島俊作譯成日文,並於次年在日本東京生活社出版,牛島俊作在日譯本序中稱此書“確是一部標誌著中國交通文化史著中最高水平的作品”,其著者“是中國史學界的俊秀之士”[3]。壽彝先生曾經回憶說,撰《中國交通史》,是自己學術生涯中的一個“插曲”;但這個“插曲”對後來的治學道路卻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1939年至1949年,壽彝先生先後在雲南大學、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任教,講授中國通史、中外交通史、中國史學史等,繼續中國伊斯蘭教史和回族史的研究,出版了《中國回教小史》[4]、《鹹同滇變見聞錄》[5]、《中國伊斯蘭史綱要》[6]、《中國伊斯蘭史綱要參考資料》[7]等著作。
壽彝先生1949年至北京師範大學執教,以至於今。先後講授中國通史、史學概論、中國史學史等,繼續研究回族史並開始了對中國通史若幹問題的研究,出版了《回回民族底新生》[8]、《回民起義》資料集1—4冊[9]、《回回民族的曆史和現狀》[10]等,同時發表了有關中國通史研究的論文20餘篇。1961—1965年,壽彝先生因受教育部委托編寫中國史學史教本(古代部分),把教學與研究的重點都轉到中國史學史方麵。這期間,他重新開出了史學史課程,創辦了《中國史學史參考資料》[11],組織了“中國史學史編寫組”,召開了有關的討論會,招收了史學史專業的研究生和進修教師;發表了一係列有關史學史研究的文章,其中,《談史學遺產》、《司馬遷寓論斷於序事》、《中國史學史研究任務的商榷》等[12],在當時史學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出版了論文集《學步集》[13],寫出了《中國史學史教本》上冊[14]。我們從查閱壽彝先生的著述目錄得知,這短短的5年時間,他在中國史學史的研究方麵取得的進展和成果,顯示出對中國史學史學科建設的見解和信心。但是,這項工作卻因“**”的開展而中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