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誌意識形態》作為馬克思式的共產主義論,今後對於人類解放理論來說也有著巨大的意義。然而,如果從《德意誌意識形態》以後的和現代的觀點來看,正如本章圍繞著“理念”與“運動”所探討的那樣,如果不對由一貫性所導致的問題以及正因為有混合所以呈現出的非一貫性進行解讀,《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共產主義論的巨大意義恐怕就會喪失掉一半。並且,這項工作的意義雖然平凡,但卻說明馬克思恩格斯是在伴隨著不斷的自我否定的自我揚棄中來建構自己的共產主義理論的。
另外,由於篇幅的關係,本章並沒有窮盡《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的全部共產主義理論,即使是對所涉及的內容也討論得很粗淺,在沒有涉及的問題中,“消滅分工的共產主義革命最終會消除政治機構”[1]這一論述不能被忽視,因為,它不僅與本章的全部討論有關,而且與未完成的《資本論》以及與現代共產主義運動都有著極大的關係。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這一論述總的來說,盡管與“從對人的統治到對物的管理”這一眾所周知的未來社會圖景的主旨相一致,但它觸及了這一未來社會圖景的對與錯。其中,比較大的問題包括,包含各種政治製度的民主製在未來社會的走向、對各種政治製度的廢除導致作為主體的政治主體的消失、以及主體與缺少政治製度的“純粹”生產力的結合等等。另外,《直接生產過程的各種結果》和《資本論》,把基於“實質的內涵論”而被排除的無產階級,同時把在勞動過程中獲得的與生產力規定相結合的“普遍的能力”描繪為主體,而這與上述論述是相通的。總之,如上所述,與未來社會生產力(“理念”)規定向舊社會生產力(“運動”)規定的交織相聯係,上述關於《德意誌意識形態》的“形態內涵論”的論述,在表現上被擴張至“實質內含論”,呈現出比較混亂的局麵,但是,它本身對於形成共產主義革命的一般變革主體來說就是一個大問題。關於這一點,包括對馬克思共產主義論整體圖景的重構,筆者將另作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