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觀念、意識的產生
個人的“現實的生活過程”對於《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作者而言,首先是一種與一定的“物質前提相聯係的生活過程”。其次,它是通過合作和分工、物質交往而發生的社會性的生活過程。並且,個人的思想、觀念、意識與這個社會的“現實的生活過程”交織在一起。“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1]
馬克思恩格斯反對黑格爾以及青年黑格爾派將意識自立化為“純粹的”意識的做法,而是將其作為個人的意識來把握。首先,個人的意識作為“物質的生活態度的直接流露”,是“思想作用、思考、精神的交往”這些個人的精神活動本身,是“精神的生產”;其次,它是作為個人精神活動產物的“各種觀念構成物”。它作為現實的生活過程的“必然的升華物”、“意識形態的反映和反響”,必須通過物質的前提來說明。
如上所述,意識是現實的生活過程的因素,它的發生和語言交織在一起。“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曆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實的意識。語言也和意識一樣,隻是由於需要,由於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2]如果語言和意識都是由於個人相互交往的需要而產生的話,那麽它們是與個人的現實的生活過程交織在一起,並發揮功能的“實踐的意識”。
如果說使上述“實踐的意識”自立化的是分工以及“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分離”的話,《德意誌意識形態》的作者指出,從“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分離”的瞬間開始,“意識才能現實地想象: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