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求學三年之後,1970年,三毛終於回到了台北。
靠在德國拿到的德文教師資格證書,她接下了母校文化學院德文係的教職,同時在實踐家專和政工幹校教書。這時,三毛沒有回家居住。文化學院給她提供了宿舍,雖然是一間並不寬敞的普通教職工宿舍,但是,對在國外過慣樸素生活的三毛來說已經足夠。
台北雖然是自己的家鄉,但是,沒有方向感的三毛還是常常迷路,不過,還是有幾個去處是閉著眼也能走到的。一個便是陽明山上自己的小小蝸居,還有就是父母親的家,再有的,就是明星咖啡館。
這是個非同尋常的咖啡館,它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曾孕育了台灣十多位文學名家:周夢蝶、陳映真、黃春明、陳若曦、隱地、季季、羅門、王禎和等。這些如非文學愛好者便不能識全的名字,對三毛來說,親切得如同多年未見的好友。而這個位於台北鬧市區西門町武昌街的咖啡館,在她離開台灣前,已是熟地。
明星咖啡館的外觀很不起眼,它的前身開在上海法租界的霞飛路上,台北的它,其實是白俄老東家渡海而來的鄉愁——曾擔任俄國沙皇侍衛軍團長的喬治·艾斯尼,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後帶著一團人逃到哈爾濱,三年後轉往上海,而後又輾轉來到了台北,與剛從建國中學畢業的青年簡錦錐一見如故,與他合作在台北重開霞飛路上的“Astoria(明星)咖啡館”。起初在四十年代它做為台灣第一家有歐洲風味麵包的麵包店而聞名,麵包店開業一年後,二樓的咖啡館才開始營業。因為所做的炭烤麵包、俄羅斯軟糖等十分地道,使長期留俄的蔣經國和俄籍妻子蔣方良也常來此處就餐。長此以往,明星漸漸成了上流社會,明星,文人的據點。在台灣物資缺乏的年代,卻能在這裏喝到用透明玻璃虹吸式咖啡壺煮的咖啡。人們都想到明星咖啡館小坐,因為,那裏的手煮咖啡,“代表一個當下,一個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