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龍:不久前,評論家閻晶明在《人民日報》評論您的散文時,寫到散文是最沒有邊界的文體。您是怎麽看的?請談談您的“散文觀”。
熊育群:現在的散文概念的確很混亂,幾乎什麽都可以算作散文。由於散文的文體特征不是太鮮明,還沒有哪種文體像散文這樣可以各自詮釋一通。雖然散文極度繁榮,卻也造成了淹沒。評論家麵對這樣的亂局,認定散文沒有了文體,我雖理解,卻不能認可。這正是需要散文作家麵對、思考的。不可否認,混亂局麵也造成了豐富,總體來說是好事,就散文我們可以細分,甚至因此而派生出新的概念。
如果說散文仍然作為文學體裁之一種,無疑它要具備文學性。如果我們把散文限定在文學性上麵,其他非文學性或者文學性不強的寫作,則需要新的概念來命名和界定。
文學性,首先表現在語言上,它不是信息符碼,而是藝術符號,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流傳近千年,首先是它的語言美。語言上沒有追求,就談不上文學性,而語言美的最高境界是它的詩性,這也是曆代散文共同追求並流傳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散文是建立在個人感覺、感受上的一種藝術表現,它把人鮮活的感覺帶到了文字的現場,使文字具有了生命的特性與活力,是一個人與世界遭遇所激起的反應,喚醒了腦海中的感知、想象、情感、思考等精神的活動,散文再現並表現這樣的精神活動,再現並表現作家眼裏的世界,從而給客觀的世界打上強烈的精神珞印。因此,它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它不是知識、曆史等資料性的東西,甚至也不完全是經曆性的記述,它的視角是極其個人化的,不是公共的,公共的東西永遠都是文學的公敵,它是與心靈有關的,都是觸動心靈的東西。一篇好的散文沒有個人的靈魂在裏麵,它就不會是一種創造,甚至是虛偽的。文學是有機的,是生命的一種延續,其精神是有呼吸的,是不可複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