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之眼

教師學習“自組織”興起背後有隱憂

字體:16+-

自從微信群進入公眾視野,它好像一下子就抓住了人們的神經。戀人不再執手相望訴說愛意,家人不再圍坐一桌討論家長裏短,朋友不再攢三集五地談天說地,就連同事之間交流工作也是用文字和語音代替。人人都在揮手振臂,擺弄自己的手機。

這個寒假期間,我竟然被眾多朋友或家人邀請進各式各樣的微信群,有家族的,有同學的,有同事的,有朋友的。這些微信群紛紛以各種名義約客,如xx讀書群、xx創新群、xx學科群、xx研究群、xx機構群等等。群主以約到更多的“同謀者”為榮,群員以被他人邀請為傲。

尤其令我驚奇的是,這樣的教育群、教師群越來越多,看起來火得很,大有“燎原”之勢,一個假期,我就被邀請進數十個教育微信群。為什麽有人要建群做群主?為什麽有人積極響應願意進入這些群?這是自媒體時代的何種心態?是有利還是有弊呢?我難以用一兩句話或幾種觀點解釋清楚。

建立這些教育群,對於群主來說,一般有如下五種功能。一是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實踐項目:一方麵想得到大家的關注,有更多的人認同並參與到他的項目中來,實踐他的項目;另一方麵想借助群友的鼓勵和意見,促進自己的研究堅持下去和深度推進。二是一些教育培訓機構欲借微信群發放通知,擴大宣傳麵,以取得更多效益。三是想尋找各地的誌同道合的朋友,排遣孤獨感,宣泄自己的情感,感受生命存在。四是真正聚集一些有學習力、有相同誌趣的人,尋求各方力量、資源和機會,攜手實現自己的教育理想。五是為了獲取更多支持者,獲取流量或點讚費、廣告費等。

作為群員,加入微信群一般會有如下幾種心態:一是享受被他人邀請的情感快樂,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的幸福;二是尋求因各種原因造成了心理荒漠卻能尋找到群體的快慰感,尋找自己的虛擬知音;三是抱有各種獵奇心理或僥幸心態,發現自己需要的、能為自己所利用的成長中的貴人和可借鑒的經驗,實現自己的專業發展蛻變;四是聚焦一個專題,尋求同伴的支持和幫助,實現自己研究實踐的深度發展;五是想看看外邊的世界,想領略他地、他人的生活現狀與精神風貌等等,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