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教育之眼

生成的理念”才能讓學校煥發生命力

字體:16+-

最近,一位學生家長告訴我,學校換校長了;以前學校開設的某些校本課程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更新了的其他類型的課程。學校開設哪些校本課程並不是問題的焦點,隻要這些課程都是優質的、學生喜歡的就好。關鍵問題是以前的有些課程已經在該校開設好幾年了,學生從低年級起就持續跟進這些課程的學習,已經對該課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形成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因為校長的更換,導致理念與課程的改變,學生喜歡的課程因此停止。這才是根本的問題。

上任校長之所以主導開設某些校本課程,自然是基於學校的文化與校長的辦學理念,基於學校育人目標而選擇的。新任校長之所以改換某些課程,可能也是基於這個原因。就兩位校長個人來說,都沒有問題。但是因為校長理念的更替,課程隨之有了更新,有些學生就不得不放棄自己堅持學習了多年的課程,重新選擇其他課程,從而導致興趣喪失,能力與素養得不到持續進階,這影響了學生終身誌趣的養成。

我也經常聽到有些學生與我交流,說他們在某個小學學習的諸如京劇課程、武術課程等、排球課程等,到了初中就沒有了,他們想繼續學習,卻沒有了機會。這是因為小學和初中的育人理念和育人目標沒有有機銜接,每個學校和校長均根據自己的學校情況和教育理念開設校本課程,從而中斷了一些學生喜歡的課程。

以上兩種情況,讓我思考一個事實:一切課程與教學、製度與運行、教師與學生發展、文化與環境構建等,都應該是某一特定理念統領下的產物和表現。固然,理念是學校追求高品位發展的佐證,是學校文化發展的一條可行之路。但是,當學校換了校長,新校長是否理解或認同前任校長的理念?不同學校之間校長的理念是否能夠交流融通?這是目前多數學校遇到的尷尬問題。於是,學校曲折發展、緩慢發展,甚至雷同發展,就成了學校持續發展過程中的常態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