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育英學校是海澱區一所具有紅色曆史傳統的學校,前身為中共中央直屬機關育英小學,1948年建校於西柏坡,1949年跟隨中央機關遷入北京。“好好學習,好好學習”是毛澤東主席於1952年“六一”兒童節為學校題的詞,許多黨和國家領導人都先後對學校的發展做出過指示,胡耀邦同誌為學校題寫了校名。
學校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學段,已經發展成為一校多址的集團化學校。學校在“讓十二年一貫製的教育為學生撐起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學生畢業十年或十五年後走得更遠”的辦學使命的引領下,努力踐行“在最美校園,做中國最有價值的教育”的辦學追求,培養“行為規範、熱愛學習、陽光大氣、關心社稷、勇於擔當的國家棟梁”,建設一所文明的、讓社會尊敬的好學校。“文明”二字滲透在學校的方方麵麵。
一、文明,在道路中綻放
著名作家劉亮程在其散文《彎曲的鄉土路》中有一段話:“鄉村的小路是彎曲的,不像現在的高速公路這樣筆直。因為高速公路追求最短的距離、最高的效率,而鄉村的小路是人走出來的,人在走的時候會保留自己的一絲敬畏或尊重,如繞過一棵樹、一片菜地、一堵牆、一個墳、一彎水坑。高速公路代表了現代人在大地上行動的粗暴和野蠻。彎曲的鄉土路是一種行走的文明。”
“彎曲的鄉土路”是一種行走的文明,“人走出來的路”是一種行走的精神,而北京市育英學校,校園裏的路則別具一番風味,與前兩種路的文化存在形式有所區別,它是有風景、有故事的,也是有感情、有溫度的。我認為把其定義為“行走中的文明”更加貼切恰當。
學校裏有水泥路、石子路、磚瓦路、石板路、泥土路、木質路等多樣化的路段,學生從學校不一樣的路中感受人生不一樣的路的哲學意味。學校既有筆直的大路,有“曲徑通幽”的彎彎小道,也有需要跨越一塊塊石板而過的路,還有緩緩而上的梯形路。有的路在果園農田裏,有的路在樹林花園裏,有的路在山坡上,有的路在水池邊,有的路在亭廊廣場裏。師生行走、徜徉在這樣的路上,能感受到渾厚大地的自然溫度、校園生活的溫馨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