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春寬夢窄

淹城紀聞

字體:16+-

最早知道淹城的信息,源於《文匯報》的一則簡要的報道。報載,在素有“八邑名都”之譽的常州市南九公裏的武進區湖塘鄉,有一處重要文物古跡,是大約三千年前的商朝淹國都城遺址,三城三河,環環相繞,為我國以至世界所獨有,而且在現存的地麵城池中,最古老,保存得也最完整。

關於淹城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吳地傳》:“峨陵(常州古稱)縣南故城,古淹君地也。東南大塚,淹君子女塚也,去縣十八裏,吳所葬。”這一帶,春秋時期稱為延陵,為吳王壽夢第四子季劄的封邑。《公羊傳》有“季子去之延陵”的記載。《史記吳泰伯世家》雲:“季劄封於延陵,故號曰延陵季子。”古代類書之祖、三國魏時編輯的《皇覽》記載:“延陵季子塚在峨陵縣暨陽鄉,至今吏民皆祀之。”正是依據上述古代典籍,史學界對於淹城遺址的來曆,做出如下兩方麵的推測:

一說,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國的國都。商周時期,在今山東曲阜、泗水一帶曾有一個諸侯國奄國。商周遞嬗,它曾聯合徐、淮和東方其他邦國進行抵抗。《越絕書》中提到的淹君,乃是奄國被平服之後流竄東南的殘部的首領。他們鑿河為塹,堆土作城,仍然沿用“奄”字為其國名。古代“淹”“奄”二字通用(甲骨文中,有“弇”而無“淹”“奄”二字),其臨時國都遂以“淹城”名之。

二說,春秋時期,吳國公子季劄三讓王位,被吳王諸樊封於延陵(即今常州),吳語中“延”“淹”諧音,因而認定淹君即季劄公子,淹城為季劄所築。也有的說,公子季劄因不滿闔閭刺殺王僚攫取王位,遂毅然脫離他的統治,於封地延陵築壘修城,以示淹留之決心。“淹城”之名本此。

上述兩種推測,我認為各有所據,都說得通,一時難於判斷其是非。實際上,還有一種說法,它來自當地的民間傳說。作為遠古記憶的口頭傳承,我覺得其可信度同樣很高,不應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