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太伯世家》記載從吳太伯遠避江東建立吳國到吳王夫差亡國(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473年),長達七百餘年的興亡史。因為吳太伯避位讓國的德行,位列世家第一。
吳氏兄弟讓國
吳太伯(生卒年不詳),姬姓,吳氏,名泰,又稱吳大伯、泰伯。周太王古公(dǎn)父的大兒子,吳國開國之君,東吳文化的宗祖。
吳太伯的父親周太王是周部落的首領,有三個兒子,分別是吳太伯、仲雍、季曆。季曆賢明,季曆的兒子姬昌又有聖德,太王經常感慨:“我的後代中能成大事的也就姬昌了吧。”周部落的傳統是大兒子繼承首領之位,太伯和仲雍明白父親的心意,於是逃到荊蠻地區,學習當地蠻人在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發,表示不能繼位。荊蠻人欽佩太伯的德行,願意追隨,尊稱他為“吳太伯”,國號句(gōu)吳。
吳太伯沒有兒子,死後由仲雍即位。周武王伐紂之後,尋找太伯、仲雍的後人,找到了仲雍的四世孫周章,此時周章已經是吳君,就將他封在吳地,位列諸侯。
吳國傳到壽夢時,已經是第十九代君主,壽夢接納楚國流亡大夫申公巫臣,從此開始興起,與中原交往,自稱吳王。
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諸樊、餘祭(zhài)、餘昧、季劄。季劄最賢能,壽夢想讓他繼位,但季劄不答應,於是大兒子諸樊繼位。諸樊知道父親想要讓季劄繼位,服喪期一滿,就要把君位讓給季劄。季劄推辭說:“長子即位是理所當然的,我當國君不合禮節。”吳國人堅持要立季劄,他就拋棄家室財產去當農民,吳國人隻好放棄,將季劄封在延陵,號為延陵季子。
眾兄弟都想實現父親的遺願,諸樊逝世後,將王位傳給弟弟餘祭,餘祭又傳給餘昧,餘昧要傳給季劄,季劄還是避不接受,吳國人無奈,擁立餘昧的兒子姬僚為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