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1563—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保定府高陽縣(今保定市高陽縣)人。明末愛國將領。
滿門忠烈的抗清名將
孫承宗長相奇特,胡須像戟(jǐ)一樣張開,說話聲音渾厚。他年輕時曾在朝廷官員房守士家中當家庭教師,房守士升任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巡撫,孫承宗跟隨他到大同教書。
大同鎮是明朝九邊重鎮之一,孫承宗對軍事有著濃烈興趣,喜歡與低級武官和老兵聊天,討論邊關防務問題,慢慢對邊境軍務有了了解。
孫承宗四十二歲考中進士第二名,進入翰林院,後來擔任太子的屬官。
1615年,一位叫張差的百姓突然闖入太子宮,打傷守門太監,被抓後聲稱是受鄭貴妃指使。眾所周知,鄭貴妃處心積慮想讓自己的兒子取代太子,朝臣聽說了此事,紛紛要求徹查。
明神宗不願深究,派一位大臣處理此事。這位大臣詢問孫承宗該怎麽辦,孫承宗說:“此事關係到太子,絕不能放任不理;但涉及後宮的貴妃,又不能徹查。隻能對已經招供的小人物追查到底,再往上,應該適可而止。”這位大臣照他的話做,平息了此事。
明熹(xī)宗即位後,孫承宗擔任他的老師。1621年,後金進攻明朝,連連攻城略地,遼東(今遼寧省大部)地區的重鎮接連淪陷,不久又繼續往南,進逼廣寧衛(今遼寧省北鎮市)。
明熹宗任命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入朝辦事,又讓他掌管兵部事務。孫承宗上疏說:“國家應該重視武將的權力,不要讓文官欺淩他們。”並獻上一係列對策,明熹宗欣然采納。
隨著戰局不斷惡化,朝臣爭論不休,明熹宗無法決策,於是孫承宗自請為指揮官,前往遼東裁決。孫承宗抵達京城門戶山海關,馬上巡行邊境,詳細了解情況,召集眾將商議對策。最終力排眾議,采納新任將領袁崇煥的建議,將防線往北推移,全力經營寧遠衛(今遼寧省興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