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約公元前390—公元前338年),姓姬,公孫氏,名鞅,戰國時期衛國(今河南省北部)人。秦國變法的設計者,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軍事家和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
秦國強盛的奠基人
商鞅是衛國國君的後代,年輕時非常喜歡法家思想,深受魏國大臣、法家先驅李悝(kuī)學說的影響。
戰國初期,各諸侯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各國都在尋求能富國強兵的人才。魏國率先任用李悝實施變法,國力強盛,向西打敗秦國,占領河西(黃河以西,洛水以東)之地,向東稱霸中原,在戰國初期獨領**。
起初,商鞅在魏國國相公叔座府上擔任幕僚,公叔座發現他才華出眾。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上門探視,公叔座說:“請大王讓商鞅繼任國相,他一定能讓魏國更加強盛。如果不用,請務必殺掉他,不能讓他被別國所用。”魏惠王答應下來,就走了。
公叔座馬上召來商鞅,說:“我向大王舉薦你為國相,但我看他沒有用你的意思。我又建議他殺了你,大王同意了,你還是趕快離開魏國吧!”商鞅淡定地回答:“大王既然不肯聽你的話任用我,又怎麽會聽你的建議殺掉我呢?”就繼續留在魏國。
公叔座去世後,魏惠王果然沒有任用商鞅,也沒有殺他。此時,秦孝公剛剛即位,有誌於恢複秦穆公的霸業,收複被魏國侵占的失地,向各國發布求賢令,承諾隻要能讓秦國強盛,便給予高官厚祿。商鞅聽說後,前往秦國尋求機會。
商鞅第一次見秦孝公,大談上古帝王的治國之道,秦孝公聽得昏昏欲睡,認為他大言欺人。第二次見麵,商鞅談論儒家的王道之治,秦孝公還是不感興趣,並責備引薦商鞅的近臣。
商鞅第三次拜見,談論以武力稱霸之道,秦孝公很感興趣,想要繼續交談。商鞅第四次拜見,已經摸準了秦孝公的意圖,全部談論法家富國強兵的主張,秦孝公聽得入神,一連談了幾天幾夜,不知疲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