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字仲尼,魯國陬(zōu)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後人敬稱孔子,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永遠的聖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國的貴族,宋國是周朝分封商王的後代,所以孔子是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後人。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為了躲避宋國內亂,來到魯國定居,在陬邑擔任大夫。
叔梁紇直到六十多歲,都隻有一個跛腳的兒子,便迎娶顏氏女,在尼山禱告,生下了孔子。孔子生下時頭頂中間有凹陷,故名丘,字仲尼。
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去世,由母親獨自撫養,生活很清貧。孔子孩童時做遊戲,就經常陳列俎(zǔ)豆等各種禮器,練習禮儀動作。十五歲時,開始立誌學習。
孔子長大後身高九尺六寸,當時的人都驚訝地叫他“長人”。因為善於學習,他已經精通當時貴族子弟必學的禮、樂、射、禦、書、數六藝,能單手駕駛四匹馬的戰車,能一箭射中天上的飛鳥,大家認為他很不一般。
孔子從小家境貧寒,為了生計,做過管理倉庫、畜牧的小吏。因為工作盡責,才華過人,孔子的名聲慢慢在魯國傳播,開始有人前來追隨他學習。
孔子意識到這是傳播知識的好機會,正式開辦私人學校,由此成為我國曆史上第一個辦私人教育的人。
時值春秋末期,奴隸製處於崩潰的邊緣,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溫故知新”“學以致用”等教育思想,廣招學生,不限身份,徹底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教育的壟斷。
自此,貴族世家逐漸消亡,階級被打破,文化的麵貌和曆史的走向也因此改變。相傳,他教導過三千名弟子,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因此被後世尊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