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魯迅
魯迅小說第一集《呐喊》,識者都稱為中國新文藝上真正的,劃時代的傑作。其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發表於一九一八年五月,正是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寫了十餘篇,結集起來,稱為《呐喊》。
其實,魯迅的呐喊聲並不是五四運動的時候才起的。一九〇三年他二十三歲所作的《斯巴達之魂》(《集外集》),便是借了異國士女的義勇來喚起中華垂死的國魂。一九〇七年,他二十七歲所作的《文化偏至論》《摩羅詩力說》等(《墳》),都是怵於當時一般新黨思想的淺薄猥賤,不知道個性之當尊,天才之可貴,於是大聲疾呼地來匡救,所謂“自覺之聲發,每響必中於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響”,實在是紹介那時歐洲新文藝思潮的第一人。一九〇八年他翻譯的小說(《域外小說集》的一部分)也是如此。
魯迅的頭腦受過科學的鍛煉的,眼光極銳敏,心極細而膽極大。他敢正視人生,衝破黑暗,指出國民性的缺點。“中國人的不敢正視各方麵,用瞞和騙,造出奇妙的逃路來,而自以為正路。在這路上,就證明著國民性的怯弱,懶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滿足著,即一天一天的墮落著,但卻又覺得日見其光榮。在事實上,亡國一次,即添加幾個殉難的忠臣,後來每不想光複舊物,而隻去讚美那幾個忠臣;遭劫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過之後,也每每不思懲凶,自衛,卻隻顧歌詠那一群烈女。……中國人向來因為不敢正視人生,隻好瞞和騙,由此也生出瞞和騙的文藝來,由這文藝,更令中國人更深地陷入瞞和騙的大澤中,甚而至於已經自己不覺得。世界日日改變,我們的作家取下假麵,真誠地,深入地,大膽地看取人生並且寫出他的血和肉來的時候早到了;早就應該有一片嶄新的文場,早就應該有幾個凶猛的闖將!”(《墳·論睜了眼看》)他敢猛烈地攻擊虛偽:“我總不相信國粹家道德家之類的痛哭流涕是真心,即使眼角上確有珠淚橫流,也須檢查他手巾上可浸著辣椒水或生薑汁。什麽保存國故,什麽振興道德,什麽維持公理,什麽整頓學風……心裏可真是這樣想?一做戲,則前台的架子,總與在後台的麵目不相同。但看客雖然明知是戲,隻要做得像,也仍然能夠為它悲喜,於是這出戲就做下去了;有誰來揭穿的,他們反以為掃興。……然而看看中國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他們的對於神,宗教,傳統的權威,是‘信’和‘從’呢,還是‘怕’和‘利用’?隻要看他們的善於變化,毫無特操,是什麽也不信從的,但總要擺出和內心兩樣的架子來。”(《華蓋集續編·馬上支日記》)揭穿假麵,毫不留情。這是他的偉大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