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亡友魯迅印象記

一四 筆名魯迅

字體:16+-

我自民六秋,於役南昌,和魯迅別開三年。在這中間,魯迅的生活起了大變化,前後可以劃分為兩段:前者是摩挲古碑,後者是發表創作。這個變化即發表創作,是《呐喊》序文所謂“老朋友金心異”——按即玄同——的催促慫恿與有力的。創作的開始在民七四月,發表在同年五月號的《新青年》,正是五四運動的前一年。其第一篇《狂人日記》(《呐喊》),是借了精神迫害狂者來猛烈地抨擊過去傳統和禮教的弊害,開始用“魯迅”作筆名。我說過:“這是魯迅生活上的一個大發展,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應該大書特書的一章。因為從此,文學革命才有了永不磨滅的偉績,國語文學才有了不朽的劃時代的傑作,而且使他成為我們中國思想界的先知,民族解放上最勇敢的戰士。”我當時在南昌,讀到這篇《狂人日記》,所說他和人們沒有什麽讎,“隻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陳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腳,古久先生很不高興”。又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說穿了吃人的曆史,於絕望中寓著希望,我大為感動。

覺得這很像周豫才的手筆,而署名卻是姓魯,天下豈有第二個豫才乎?於是寫信去問他,果然回信來說確是“拙作”,而且那同一冊裏有署名唐俟的新詩也是他做的。到了九年的年底,我們見麵談到這事,他說:“因為《新青年》編輯者不願意有別號一般的署名,我從前用過迅行的別號是你所知道的,所以臨時命名如此:理由是(一)母親姓魯,(二)周魯是同姓之國,(三)取愚魯而迅速之意。”“至於唐俟呢?”他答道:“哦!因為陳師曾(衡恪)那時送我一方石章,並問刻作何字,我想了一想,對他說,‘你叫做槐堂,我就叫俟堂罷’。”我聽到這裏,就明白了這“俟”字的含義,那時部裏的長官某頗想擠掉魯迅,他就安靜地等著,所謂“君子居易以俟命”也。把“俟堂”兩個字顛倒過來,堂和唐這兩個字同聲可以互易,於是成名曰“唐俟”。周,魯,唐又都是同姓之國也。可見他無論何時沒有忘記破壞偶像的意思。(拙著《魯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