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曆史的麵孔

曾國藩:天降大任的自覺擔當者

字體:16+-

論及曾國藩,免不了將他與洪秀全進行一番比較。

兩個從未見麵的死對頭,人生之初並無多大差異。與洪秀全一樣,曾國藩家族也是世代務農,直到祖父曾玉屏時,曾家情況才略有改觀。曾玉屏恪守祖輩留下的“以耕養讀”傳統,不僅置有大片田地,並以曾氏宗族首領身份,成為湖南湘鄉白楊坪一帶的地方精英。曾國藩大洪秀全三歲,五歲開始讀書,七歲從父課讀,九歲讀完四書五經,十五歲攻讀周禮、儀禮、史記、文選。兩人從小接受的全是儒家傳統教育,所讀之書大同小異,且讀書的目的十分明確,皆直奔同一“主題”——科舉高中。

所謂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洪秀全參加科舉考試,連考四次,結果連最起碼的功名——秀才也未撈到,轉而求之西方傳來的基督教,從而走上反清、反儒的叛逆之路。曾國藩參加科考,雖然艱難,也有過兩次會試不中的記錄,但一路走來,過五關、斬六將,考秀才,升舉人,於1838年中進士,將三級功名一一納入囊中。就在洪秀全第四次府試落第的1843年,已是翰林院檢討的曾國藩參加翰詹官大考,列二等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講。1845年升翰林院侍講學士,1847年擢內閣學士,1849年授禮部侍郎,此後四年遍兼兵、工、刑、吏各部侍郎,真可謂“春風得意馬蹄疾”。出身“寒門”,沒有任何背景與蔭庇的曾國藩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這在仕途冗亂的清朝末年極為罕見,連他自己都深感意外,在給諸弟的信中寫道:“湖南三十七歲至二品者,本朝尚無一人。”清政府六個部門,曾國藩便在五部之中任過侍郎,使得他對清廷各部門的情況極為熟悉,見識、才能大為增加。他日後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與這段任職經曆密不可分。

表麵看來,曾國藩與洪秀全之間的分水嶺在於科舉之途。其實,在此之前,兩人的發展道路就已顯出不同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