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當大唐盛世的最後一抹餘暉於公元906年徹底消失在曆史的地平線之後,代之而起的是無數割據一方的短命王朝。“唐室既衰,五季迭興,凡易八姓,紛亂天下五十餘年”,後代史官在敘述這一戰亂頻仍的黑暗時代時,總是無法保持慣有的客觀冷靜態度,筆墨間往往飽含著一股強烈的憤激之情。相比於大唐的繁華、強盛、富裕與博大,五代十國的分裂、動**、衰微與混亂仿佛使人感到具有幾千年曆史的悠悠古國已經進入了它的末世。
事實也正是如此,自唐以後,中華文明雖然有過多次複興,然而大唐盛世已成為中國封建社會一座難以逾越的山峰和標高,人們隻有在對曆史的回望中才能領略當年黃金時代的燦爛。
盡管輝煌難再,但那“天下大勢,分久必合”的大一統觀念早已深入人心,黎民百姓在戰亂的夾縫中艱難而執著地生存著,總是滿懷希望地渴望天下明主早日誕生,期盼中華民族再度統一,憧憬朗朗乾坤重現人世。
就在人們焦灼難耐的強烈期盼中,“明主”猶如難產的嬰兒終於呱呱墜地,真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了——這位明主不是別人,就是宋朝的開國君主趙匡胤。
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這一天,一群即將遠征的軍人在開封東北四十裏的陳橋驛群起鼓噪,於一片喧囂的鬧嚷中將一件黃袍披在時任檢校太尉、殿前都指揮使的趙匡胤身上。於是乎,一位開國君主與封建王朝就這樣應運而生了。
年僅三十四歲的趙匡胤撫摸著披在身上鮮豔而高貴的黃龍袍,昨天還在為立足與發展而奔波祈禱的他沒想到眨眼間就變成了位居九五之尊的天子,一切恍惚如在夢中。這一變化實在是太大太快了,麵對群臣的叩首跪拜,他一時還無法適應,難以端足皇帝的威嚴與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