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秦國在大舉東進消滅六國的戰爭中,列國竟沒有過一次聯合反抗的行動,也許這樣的念頭都不曾有過。多次合縱抗秦,都被秦國的“連橫”之策破解,然後又一次次地重組,一次次地煙消雲散,恐怕六國早就對這些沒有效驗與結果的“遊戲”產生了厭倦。然而,盡管他們各自衰弱疲憊,隻要放棄成見,真正聯合,抱成一團,凝成一股繩,構成堅固的同盟,中國的曆史恐怕也得重寫。
沒有聯合,隻能說明六國確實衰弱腐敗到了極點,不亡也就太不正常了。想那六國先輩,在他們的王國與土地上該是揮灑過多少英氣與偉烈啊,而輪到這些末代子孫手中,竟連一點回光返照都不曾有過,這不能不說是整個六國的悲哀。
沒有聯合,也就隻有等著一個個挨宰消滅的命運了。
滅掉六國,統一中國實乃勢所必然。我們在前麵就曾說過,如果不是嬴政,換上另一位秦王,他也會完成這一千秋大業。因此,秦王對曆史的貢獻與改變則是在他統一六國以後所采取的一係列執政綱領與施政措施。
公元前221年,秦國終於用武力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
這一年,嬴政三十九歲,正值人生壯年,精力充沛得令人吃驚,他還有好多大事要做,也將做出一些改變中國曆史的巨大事情。
大秦帝國成立後所麵臨的頭等大事就是帝號的議立與國體的定位。
嬴政對中國政治的認識可比呂不韋強多了,他深深懂得“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的道理。這時的秦王,再也不是過去那拘於西北一隅的秦王,而是全中國民眾的秦王。這名號,不僅是對嬴政功業的肯定,不僅是對他至高無上地位的確定,也是一種權威的象征,一個具有特殊社會意義的符號,一種或耳聞或目睹就會產生宗教效應的崇拜。因此,嬴政對其相當認真而慎重,並發出一條詔諭道:“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