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曆史的麵孔

梁啟超:“少年中國”的呼喚者

字體:16+-

提及梁啟超,時人總是“康梁”並稱。

康有為排列在前,並非他的光芒,遮住了梁啟超的豐采,而是一種習慣性的師生排序。“長江後浪推前浪”,作為學生的梁啟超,顯然達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境地。如若比較,自然是康有為光灼於先,梁啟超閃爍其後。

認識康有為,是梁啟超人生的一大關鍵性轉折。

那是光緒十六年八月(1890年9月)的事情。

與梁啟超一同在學海堂求學的陳千秋得知康有為敢於上書皇帝請求變法,南歸後攜眷遷到了廣州布政司前惠愛街的雲衢書屋,禁不住慕名前往謁見,立時為康有為的淵博學識與新穎思想所傾倒,毅然退出當時名列廣州五大書院之首的學海堂,改投康有為門下繼續學業。不久,陳千秋又熱情洋溢地向同窗摯友梁啟超介紹康有為的孔子改製、維新變法、救國救民等主張,梁啟超一聽,也被這些聞所未聞的嶄新思想所吸引。在陳千秋的鼓動下,梁啟超決定前往雲衢書屋,拜會一下康有為。

此時的梁啟超雖然隻有十七歲,但他少年得誌,十一歲成為秀才,十六歲考中舉人。天資過人、聰明絕頂的他,看起來似乎是一位比昔日神童康有為還要神童的人物。於時流推重的訓詁辭章學又頗有研習,自以為裝了滿肚子學問,有意無意間,免不了流露出幾分沾沾自喜的味道。就年齡而言,康有為比梁啟超大十五歲,但其“職稱”卻要低他一個檔次,隻是一個相當於秀才資格的監生。就這監生的名分,也不是康有為自己考來,是受祖父因公殉職的蔭庇而獲得,稱蔭監生。按照一千多年的科舉習慣,梁啟超應是康有為的“前輩”。可想而知,身為舉人、自命不凡的梁啟超前去拜訪一名“準秀才”,多多少少肯定會有那麽一種枉駕屈尊、不以為然的派頭。然而,兩人初一見麵,稍加交談,康有為“乃以大海潮音,作獅子吼”,梁啟超頓感“冷水澆背,當頭一棒”,隻覺昔日所習,全是一些無用的舊學,一塊應付科舉考試的“敲門磚”。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