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盡管李鴻章少年得誌,十七歲考中秀才,二十四歲便以二甲第十三名的好成績高中進士,成為安徽省最年輕的翰林,但他的發跡與成功,實與曾國藩密不可分。
李鴻章父親李文安與曾國藩於同一年(1838年)考中進士,互稱年兄年弟。李鴻章以年家子的身份拜曾國藩為師,曾國藩自然對他另眼相待、青睞有加,加之李鴻章聰穎過人,虛心求教,因此進步很快。受教於曾國藩的第二年,李鴻章就考中舉人。在長達近十年“朝夕過從”的日子裏,李鴻章不僅學詩習文、練字讀史,還向曾國藩請教經世義理之學,獲益頗多。他練就的一手好字,也得益於曾國藩的教誨,要求“其落筆結體,以珠圓玉潤四字為主”,結果超乎曾國藩之上。
受諸多因素影響,後世之人,隻要談及李鴻章,都認為他一味妥協、崇洋媚外,罵他為“漢奸”“賣國賊”,留下的是一副獐眉鼠眼、委瑣窩囊的漫畫相。其實,李鴻章個子高大,一點八米左右,風度儒雅,顯得儀表堂堂,頗有幾分英俊瀟灑的味道,有“雲中鶴”之雅稱;也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膽小如鼠、局促狹隘,早年他作有《入都》詩十首,其中一首寫道:“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裏外欲封侯。”僅僅一首短詩,我們即可從中讀到他的遠大理想與豪情壯誌,看出他的博大胸襟與廣闊視野,見出他那汪洋恣肆的文采以及舉重若輕、氣閑神定的風姿。
與曾國藩一樣,李鴻章人生的巨大轉折也緣於太平天國。工部侍郎呂賢基奉旨回老家安徽辦理團練,1853年3月4日這一天,他在鹹豐皇帝麵前保薦李鴻章等人隨同幫辦。於是,李鴻章離開京城,回到故鄉宿州,入了安徽巡撫周天爵幕府。不久,父親李文安也奉命回籍辦理團練,加上哥哥李瀚章,李家父子三人輾轉奔赴於安徽各地,以盡力剿滅撚軍與太平軍為己任,替清廷效犬馬之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