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會形成不同類型的構造體係呢?
地殼中的變動需要受力。根據作用方式的不同,力可分為擠壓力、引張力和剪切力等。構成地殼的岩石,受力時的反應在各處也不完全一樣,它們各有不同的力學性質,有的脆性強,易破裂;有的在一定條件下塑性強,能流動。
哪裏來的力量對地殼發生作用呢?這有許多來源,目前已提出了不少假說。李四光認為,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在地球的表層所引起的力的作用,是值得注意的,如使地球表麵各部分出現向赤道方向施加壓力的趨勢。
像陰山山脈這種東西向的構造帶,人們認為主要是受到南北向的擠壓力而形成的;而“山”字形構造體係,則被認為是地殼表層受到外力推動沿水平方向位移時,由於各部分滑動的程度不一而形成的。
那種反“S”形或“S”形的構造被稱為旋卷構造。旋卷構造有許多類型,有規模很大的,如從我國西南部到印度尼西亞那樣的巨型構造帶,也有小型的,小到在一個岩體中也能完整地看到。人們認為這是地塊或岩塊發生旋轉、扭動所形成的,其中較穩定的部分稱為旋轉時的核心。
許多交叉的大斷層是由於剪切力的作用而產生的,某些近於直交的成群的節理,也是這種剪切力作用的結果。
地殼中充滿了力的作用的痕跡。
在地球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地球自轉的速度以及力的作用變化是很複雜的,這使不同地區在各個時期的地殼運動、運動的方向和方式各不相同。往昔的運動消逝了,但它所留下的各種構造現象卻還有很多,研究這些形跡,便可以了解當時力的作用情況和地殼運動的規律。地質學和力學“找到”了結合點,一門新的學科——地質力學誕生了。李四光是這門新興學科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