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多少年來,許多人在嶽飛墓前為之感歎。這裏陳列著幾段“精忠柏”,據說原長於杭州眾安橋風波亭旁,嶽飛在那裏遇害後,它也突然枯死,並變得像石頭一樣堅硬,僵而不仆600餘年。後來被人們搬到嶽墳前陳列。
在自然界中,樹木變成了石頭,長存不朽,並不罕見。不過並非挺立地表自行變化,而是經過埋藏地下,為溶解於水中的礦物質所更替,得以保存原來的形態和結構組織,成為木化石。許多時候,這些礦物質是二氧化矽,它所形成的化石特別堅硬又不容易受腐蝕,更能長久保存。
這種石化現象,宋朝的沈括已經注意到了,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中記述著:“近延州永寧關大河岸崩,入地數十尺,土下得竹筍一林,凡數百莖,根幹相連,悉化為石。”他所說的“竹筍”,實際上是一種生長於中生代的新蘆木留下的化石。
嶽飛墓前的“精忠柏”也是一種樹木的化石,據研究已有約12000年的曆史,而非幾百年前突然枯死的柏樹。對嶽飛我們是很崇敬的,人們用這種方式紀念他,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種不符合科學的錯誤認識,還得糾正。木化石確實是曆史的見證,但記錄的並不是人世的變遷而是自然的曆史,在它身上體現著它所經曆的時間,以及在這段時間內氣候、生物和地理環境等的變化。
世界上不少地方發現有木化石,但一般都是零零星星地出現。因為自然界的變動很多,樹木不容易有機會形成化石長期保存下來。沈括看到的那成林的“石筍”是很罕見的。在美國黃石公園,人們發現整個森林都變成化石保存在地層裏,而且是層層相疊,足足保存有27個森林,蔚為大觀。這些森林的樹梢都折斷了,剩下圓直的樹幹兀立在山坡上,仿佛古羅馬廢墟上的殘柱。它們保存在黃石公園東北部的一個海拔1800—3300米的河穀裏,流水把保存著這些化石森林的地層“打開”,使人們在河穀的峭壁上看到了這變化多端的地質曆史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