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桑多變
在人們的眼裏,大地常被認為是最穩定不過了。雄偉的西山一動不動,聳立在那裏已不知有了多少世紀。盡管人世間經曆了千變萬化,而江山似乎依然如故。
其實,高山大海都是在不斷變動的。古代不少人已看出了這一點,所以有“江山易改”“滄海桑田”這些成語流傳下來。我們今天看到北京背倚群山、前臨平原的態勢,正是滄桑變遷過程中的一個場景。
今天的北京山區,在地球曆史上曾多次被水淹沒,大量泥沙和礦物質被流水搬運到這裏堆積起來,最後變成了岩石。在這裏生長的動植物死後,也埋藏在這些泥沙裏,最終成為煤炭或化石。
大約在一億幾千萬年前,在一場強烈的地殼運動中,燕山從海底崛起,這場在中國造成了許多大山的地殼運動,也由此得了個燕山運動的名稱。這輪強烈的造山運動平息之後又過了幾千萬年,在喜馬拉雅山升起的時候,北京地區又一次受到強烈的造山運動的影響,燕山再次升高。這回的變動,造就了今天北京的山川。
在周口店、門頭溝、密雲、昌平的山區,常常可以看到河流的兩岸有著台階似的平地,遙遙相對。這種平地是河水向兩岸侵蝕和開拓出來的,原本應和河麵的高度相近,但現在它們跑到高處去了,在地質學中,它們被稱為階地。階地的出現,說明這裏的地勢在升高,出現在山區的峽穀,也是地勢上升的證據。
北京山區中的階地、峽穀都不少,不過除了雨季,經常是河中沒有多少水,峽穀也就不壯觀。河中水少,原因之一是北京山區與平地間的落差太大,有點水很快就流走了。有些河流上修了大壩攔水後,峽穀就比較壯觀了。
山區與平地,一邊上升,一邊下沉,落差自然要加大。在北京地區,西北部上升成為山區,東南部下沉成為平原,是總的格局;而在山區中也有局部下陷形成的小塊平原或窪地,密雲水庫所在的地方,就是一塊這樣的山間窪地;在平原中,雖是都在下降,但沉降的快慢也不一樣。因此,這些升、沉變動的結果,表現為地麵形態的多樣性,也正因為這樣,才出現了燕京若幹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