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學術探討,這場爭論也許還要進行很久;而對一般人來說,則可以認為,已經能看清黃河的發源地了。還是居住在那一帶的蒙古同胞說得對,他們把這三條河都叫“古爾阪索爾馬”,或總稱為阿爾坦河。概觀河源,可以發現,把這一地區作為一個多水的盆形灘地來看待,可能更接近於真實。這個被稱為約古宗列的盆地,麵積約150平方千米,海拔約4400米,眾多湖沼星羅棋布於其中,匯成黃河上源,向東流入紮陵湖,再流入鄂陵湖,它們共同組成了河源地區的特殊風貌。
在文人的筆下,黃河總是雄壯的,河水洋洋,湯湯不可陵。
哲學家則看出了黃河是因為不擇細流,所以能成其大。偉大出於平凡,在黃河的源頭,我們不難悟出這個真理:這裏沒有滔滔洪水,僅有一股股細微的清泉,而它們就是雄壯的黃河之宗!
考察者告訴我們,黃河上源之一卡日曲,是以五個泉眼開始的,另一上源約古宗列曲,更僅有一個泉眼作它的源頭。但在它們流經的盆地中,泉源是很多的。這個盆地的位置雖高,海拔超過4000米,但周邊多為山嶺丘陵阻塞,各方的地下水都向這低平的盆地中部聚集,湧出成泉,且因排水不暢,使地麵土壤浸**在泉水之中,一些低窪的地方淤積成為水坑、水塘,一條條寬窄不等的、淺淺的水溝交錯其間,它們逐漸匯合成流。當整個約古宗列盆地的細小水流匯成一條明顯的河道向東邊的星宿海地區流去時,寬不過10餘米,深不足1米,那些原始的細流之微,由此也不難想見了。
在這偉大的黃河發源地,不僅源水無浩浩****之勢,山也並不雄偉。遠處有相對高度較高的山,可以遙看巴顏喀拉山的雪峰。而在盆地的周圍,則不過是些僅比當地地麵高出幾百米、幾十米,甚至更低的山嶺與丘陵。在它的南邊,與長江上遊通天河相隔的分水嶺,最低處的相對高度才20米左右,而就是這點高度,使這兩大水係近在咫尺,相距不過200米左右卻不能攜手。這裏隨便一塊地麵的海拔高度都比泰山要高3倍左右,是真正高大的,但人們卻感覺不到它的巍峨。眼前不過是一片布有許多沙礫、野草和水泉的沮洳荒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