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中,海濱的景色最是汪洋恣肆,引人入勝。在海濱,強大的自然力彼此角逐,而生命則在和自然的搏鬥中繁榮起來,使海濱成為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你看那洶湧的海浪像猛獸一樣,不停地向海岸撲去。這種力量是很大的,每平方米麵積上受到的衝擊可以達到幾噸乃至十幾噸。特別當海水中夾有沙石的時候,就更像砂輪一樣,破壞力大極了。經過長久的歲月,海岸下部受到的衝擊最多最大,被海水鑿成凹槽。當凹槽很深時,上麵殘留部分向海中凸出很多,最後崩塌下來,成為突兀在海灘上的巨石和鋪在地上的沙礫。海浪潮汐繼續衝刷著這些石塊和沙礫,漲潮時沙礫被推向岸邊,退潮時又被帶回海中。塊兒大的、重得搬不動或搬出不遠就留了下來,輕小、較輕的則可搬運得較遠。經過這樣的分選,沙礫按粗細輕重分別在離岸一定距離的地方沉積下來,結果是海岸線向大陸方麵後退了。法國大西洋岸上的梅多半島在1842—1845年間海岸線後撤了105米。
正當海岸受到破壞的時候,另一種巨大的自然力卻在向大海奪取土地,把海岸向前推進,這個自然力就是河流。
河流像“精衛填海”一樣不斷地把泥沙送到海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黃河。從前,每年黃河帶進海裏的泥沙約有9億多噸,它使昔日的海變成了今天的平原。黃河河口附近的海岸一直在向大海推進,幾年就能達到1千米。人造地球衛星俯瞰黃河入海處先後拍攝的照片,清楚地反映出這種變化。
在河流與海洋“鬥爭”的同時,地殼的升降運動也參加進來發生作用。地殼的上升幫助著陸地的擴大,地殼的下降則有利於海洋的推進。然而事情的發展也不單是地殼的運動所能決定的。在我國,鬆遼平原、華北平原、江淮平原都是下沉地帶,但由於河流帶來的泥沙特別多,大海並未占到優勢,相反倒形成了許多陸地。這些地帶由於泥沙淤積,所以海岸比較平直,海邊的水也較淺;缺少曲折的港灣,而這正便於漲潮時海水漫上大陸,被攔蓄起來曬鹽,這些地帶也因此成為我國重要的產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