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時間的距離

莫斯科郊外的夜晚

字體:16+-

1986年夏天,我第一次出國,去莫斯科采訪友好運動會,很有些興奮。中學時,受俄羅斯文學影響,契訶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一個個親切得猶如隔壁的鄰居;“文革”時,還曾寫過“要把克裏姆林宮的紅星重新點亮”的可笑詩句;對莫斯科交織著青春時節的想象與向往。

那一次采訪,最大的收獲是結識了尼克萊。

記得到達莫斯科後入住的是紅場邊的俄羅斯飯店,是當時莫斯科最好的飯店。這裏是參加比賽的各國運動員和教練員的駐地,記者本應住在另外的地方,不知怎麽陰差陽錯,我住在了這裏。隻是辦理入住手續麻煩了些,費了好多周折,等我終於拿到入住證件,行李不見了。走進大廳去找,看見一位俄羅斯人手裏拿著我的行李,正微笑著等我。

他就是尼克萊,唇上留著醒目的小胡子,會說漢語,交流起來沒有障礙。我們很快熟了起來。他年齡和我一般大,黑海人,列寧格勒大學(現在的聖彼得堡大學)畢業,學的就是漢語專業,畢業後先在電台工作,後調到雜誌社。這次他是到友好運動會幫忙,不是完全的誌願者,有點兒報酬,每天7個盧布。他對我說,來這裏幫忙,可以接觸到中國運動員,鍛煉自己的漢語,還能夠順便寫些關於運動會的通訊稿,每篇有四五十盧布的稿費進賬,也算是一舉兩得。那時,他每月的工資是250盧布,人民幣4元錢換1個盧布。

他負責接待各國運動員,沒想到會遇見一個中國記者,算是他的半個同行。我們可以說是一見如故。我可以幫他學漢語,還可以介紹他想了解的中國情況。他便投桃報李,采訪之餘陪我乘船遊覽莫斯科河、參謁普希金廣場、參觀博物館,帶我逛遍莫斯科。

人和人的交往,會產生很奇特的感應。萍水相逢,有時候卻比耳鬢廝磨常在一起的人印象更深、友情更深,心和心離得更近。在關鍵時刻,派上意想不到的作用,點石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