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學院筆記
1978年到1982年,我在中央戲劇學院讀書四年,我們是恢複高考戲劇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學生。說實在的,有些課程,我沒有好好學,那時候,一門心思,就想寫東西。
課餘我愛去的地方,是學院的小禮堂。那裏是表演係和導演係的天下。舞台上,幾乎每周都有排練。排練時,門戶開放,電影學院、外語學院的不少同學,聞訊紛紛趕來,一邊觀看,一邊眉來眼去,談談有始無終的戀愛。當時,薑文、嶽紅、呂秀萍、杜源、楊青等人排練的好多小品,我都是在那裏看到的。
戲劇學院表導演的教學,重視並講究小品的訓練,有一整套的教學方法。小品的品種很多,有生活模擬小品,有形體表現小品,有音樂小品,有無聲或無實物表演小品……其中有一種聲響效果小品,最吸引我。這種小品,最後落幕前要把戲劇**集中在一種聲音上,比如鍾聲、雷聲,或者盤子摔碎、牆上的畫框落在地上的聲音,等等。這種小品,不僅考驗表演者的表演能力,更考驗構思能力,讓前麵所鋪排的一切,千條江河歸大海,最後濃縮集中在一種聲音上,瞬間如花訇然綻放。
這樣的小品,要在咫尺天地之中顯示才華,其中最後出現的聲音,讓人感到驚奇、欣喜、悲傷、惘然若失等種種的意外,有一種獨具魅力的藝術回味,頗類似歐·亨利的短篇小說。這樣的小品,對我的寫作有很大的啟發,讓我感悟到戲劇和文學之間天然的關係,有豐富戲劇營養的作家,文學創作的筆墨會更多樣更充盈;有豐富文學修養的演員或導演,表演的深度和厚度會更綿長蘊藉。
在小品訓練中,表演係的老師要求他們的學生先到生活中去觀察,搜集素材,然後再來組織自己的小品,不能閉門造車。他們後來在電視台演出的有名的小品《賣花生仁兒》,就是這樣產生的。我們戲文係的老師也要求我們注意生活的觀察和積累,叫作磨刀不誤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