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多年前,20世紀50年代,北京前門一共有三家書店。那時候,家住前門樓子邊上,我常去這三家書店。
兩家在前門大街上,其中一家在路西,大柵欄口的南麵一點兒。這是一座西式的小洋樓,門口不大,有幾層高高的石台階,一層被改造成了書店,主打科技類圖書,兼賣社科類,全部開架。店裏幽暗,白天也得開燈。另一家在路東,稍微往南再走一點兒,中式平房,開間比前麵那家書店大些。這是一家專營舊書的書店,其規模雖趕不上東安市場、西單商場、西四、隆福寺和琉璃廠幾家老牌的舊書店,在前門一帶卻是唯一一家舊書店。第三家書店,在大柵欄裏麵,路北,緊靠慶樂戲院。這家冠名為“新華書店”,在前門三家書店裏占地最大,賣新書,品種齊全。
小時候,我常去這三家書店,買書不多,主要看“蹭書”。任憑你站在書架前翻書,看書,就是在那裏看上一整天書,店員也不會趕你。1974年,我從北大荒插隊的地方重回北京,還常常到這三家書店閑逛,還是主要看“蹭書”。那時候,在前門大街的東側,正對著北麵高台階的書店,在普蘭德洗衣店旁邊,又新開張一家書店,專門賣兒童書籍。前門大街上這三家書店,一直經營到二十一世紀初,我的孩子上小學的時候,還曾經到那裏去買過厚厚的一本《少年百科辭典》。
很難想象,一條商業街上,會沒有幾家書店,就像現在的商業街上不會沒有一兩家星巴克咖啡館一樣,都是屬於時代的風尚。那時候的書店,我不大懂得是怎麽賺錢,隻覺得它們好像隻管耕耘,不問收獲。而且,覺得它們遵從著孔夫子有教無類的傳統,對於如我這樣貧窮人家的孩子,給予最大的寬容和禮遇,讓我看了那麽多的“蹭書”。
小時候,我在大柵欄的新華書店唯一一次買過的《李白詩選》《杜甫詩選》《陸遊詩選》和《宋詞選》四本書,六十年過去了,還保存在身邊,紙頁泛黃,留有時光流逝的痕跡。從北大荒回到北京,在前門舊書店,花22元錢,抱回一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十卷本的《魯迅全集》。粉碎“四人幫”之後,買的《契訶夫小說全集》的第一卷,還是在前門舊書店(那時它已經不再是舊書店)。《契訶夫小說全集》是一卷卷出版的,斷斷續續,出了好幾年,我一卷卷買,一直買全全套八卷,都是在那裏買的。一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我還在這家書店裏翻書時,發現上海一家出版社出版的書中收錄了我的《母親》一文,卻未和我打過招呼,我給出版社寫去一封信,討要回稿費,並和編輯成了朋友。前門這三家書店,留給我很多難忘的回憶,這些回憶,串聯起從童年到晚年悠長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