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毛桃樹
1970年代後期到1980年代初期,我在洋橋住了好幾年。那個地方,位於陶然亭南一兩公裏,我住的時候,四周還是一片農田,為什麽取了洋橋這樣一個名字?在我住的一片房的北麵倒是有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水泥橋,莫非以前的橋是洋人所造,或者造的橋是洋式的?我家南麵不遠,過一條小馬路(如今成了三環路),是馬家堡村,清末最早修的鐵路火車站就設在那裏,後來才移至前門。我住在那裏的時候,老火車站的舊石基還在。那時候,火車也是洋玩意兒,在火車站附近建座洋式的橋,也是非常可能的。對於洋橋這個地名,我不明就裏,一直這樣猜想。
當年鐵道兵修建北京地鐵之後,集體複員,留在北京安家立業,洋橋那一片房子,是專門為他們修建的,占用了一片農田。一排排整齊有序的紅磚平房,每一戶的麵積一樣,都是一套一大一小的兩間房子,人稱“刀把兒房”。每一戶門前,有一座小院。如果能有上下水,再有小區的綠化,就是現在的花園洋房呢,和洋橋這個地名就相匹配了。
可惜,那時,那裏隻是一片城外簡陋的紅磚房。別看這樣,那時,孫顒、蔣子丹、理由、石灣等作家,都曾經來那裏找過我,那時的文學還沒有完全貴族化。不過,文學再美好,也難以裝點那裏的簡陋。除了簡陋的房子,和前麵的一片荷花塘,四周沒有一棵樹,沒有一朵花。所有的樹,所有的花,都是種在各家小院裏的。這些鐵道兵和他們的家屬,個個都是種植能手,不少人家選擇種菜,也有不少人家選擇種花種樹,即使種菜的人家,也會種一兩棵樹,但大多數是果樹,為了秋天可以摘果子吃,實用為佳。
隔我家一條小道,把道口的是喬家的院子,他家種的是一棵桃樹。他家夫妻倆三十多歲,都是湖南人,我管他們分別叫老喬和喬姐。他們有兩個男孩子,個頭兒差不多,起初我以為是雙胞胎呢,後來才知道小哥倆相差一歲,都才上小學不久,都貪玩不愛學習。那時,我在中學裏當老師,老喬到我家找我,請我到他家為這兩個調皮小子補課,一來二去,漸漸熟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