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括獨立、半獨立及附屬他國的這四個王國的半島,是巴爾幹半島的4倍大。從最西邊開始,第一個國家緬甸在1885年以前享有完全的獨立,但那一年英國人在獲得當地人及世界多數國家的支持的情況下,將最後一任本地統治者逐出國外,將此地納入帝國版圖。除了國王自己,沒人特別反對,但國王屬那種沒有任何理由繼續存在的典型。更不用說該國王甚至都不是本地人,而是來自北方的進口貨了。在此等貴族的治理下這個半島大部分地區遭受了太多的苦難。該地區諸山脈的地理位置要為此負主要責任。相比之下,印度被東西走向的巨大山係與北方隔開,因此享受著某種程度上的自然保護。但這個不幸的半島被五座各自獨立的南北走向的山脈所占據,從而為所有欲從中亞崎嶇不平的草原進入富饒的孟加拉灣、暹羅灣以及南中國海的人提供了近乎理想的通道。而在中亞地區成長的民族,正如我們已經見到的一樣,使我們的地圖上鋪滿了大量毀壞的城市以及被劫掠的農田。
為了不令你為獨立緬甸最後一位君主的命運流下不必要的眼淚,你最好知道為了慶祝他登上王位,他接受了古代亞洲一種極端的風俗,即殺死他所有的親屬。土耳其蘇丹一直保持這個習俗,將其作為一種預先防範的手段,就如同你當選南美共和國總統時要采取安全保衛措施一樣。但在19世紀80年代,關於這百餘個兄弟、表兄弟和侄子在冰冷的血光中慘遭屠殺的故事,讀起來可不大令人舒服。後來一個英國總督取代了前任君主。從此以後,這個有3%的人口信奉印度教而90%的人口信奉佛教的國家,迅速繁榮起來,從仰光(緬甸首都和最大城市。直到1750年成為首都之前,它一直是一座小漁村。1852年英國人占領該城後,其發展速度迅速加快)流至曼德勒(緬甸中部的一座城市,是1860年到1885年緬甸王國的首府,1885年被英國吞占,“二戰”中該市遭到極其嚴重的破壞)的伊洛瓦底江(緬甸的一條河流,向南流入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它是這個國家的主要河流)在商貿運輸上從未像此時這樣發揮如此重要的作用。在這條江的漫長曆史上,你從未見到過這麽多滿載稻米的船隻、油輪以及各種各樣的輪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