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巴爾幹半島上斯拉夫國家的列舉結束了。然而還存在一個巴爾幹國家,我們每個人都不應忘記,因為它習慣性地頻頻闖進報紙頭版,次數多得有點讓人難以忍受了。這並非羅馬尼亞人的錯。他們降生、耕作,然後死去,可稱得上是不問世事的農民。原因在於英—德統治時無可救藥的粗俗以及難以啟齒的惡劣品位,他們在30年前繼承了霍恩索倫家族備受尊敬的查爾斯王子的權力寶座,該權力由神恩、俾斯麥親王(1815—1898,日耳曼帝國的創建者和第一任元首。在戰勝奧地利和建立北日耳曼聯邦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任元首期間,他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以求停止日耳曼社會主義的推進)和本傑明·迪斯累利(1804—1881,英國政治家,曾任英國首相,為擴大英帝國的權力和範圍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共同締造。
1878年,這兩位紳士在柏林會晤,在向神明盡責後,他們決定使瓦拉幾亞(瓦拉幾人的土地)躋身獨立公國之列。如果現任統治家族可被勸說搬至巴黎——那裏的人們不在乎衣服洗得多不幹淨,隻要是用法國香皂就行——那麽羅馬尼亞可能大有前途,因為在喀爾巴阡山脈、南喀爾巴阡山脈與黑海之間的這片大平原,實在得天獨厚。它不但可被開發成像俄羅斯的烏拉爾山那樣的永久性天然穀倉,而且在普洛耶什蒂城附近發現了有極豐富的石油資源,該城市位於特蘭西瓦尼亞山脈與瓦拉幾亞平原的連接點。
不幸的是,多瑙河與普魯特河(羅馬尼亞和摩爾多瓦的界河,大致向東南沿羅馬尼亞邊界流入多瑙河)間的瓦拉幾亞與比薩拉比亞(蘇聯歐洲部分西南部一個地區,幾世紀以來一直是亞洲到歐洲的入侵之路)的所有農田都掌握在大地主手中,多數大地主不事勞作,他們在首都布加勒斯特或巴黎揮霍他們的收入,卻從不參加到養肥他們的勞動者的行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