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奧地利共和國有居民600萬,其中有200萬居民生活在首都維也納。這種不尋常的人口分布的結果就是使這個國家頭重腳輕,多瑙河畔(這裏充滿灰褐色的泥濘,一點也不像那首著名圓舞曲中令你想象的那般湛藍)美妙的古老城鎮漸漸蛻變為死城,那裏喪失聽覺的老頭老太太漫無目的地散步於他們先前榮耀的遺跡中,而年青一代要麽已逃往海外,去舒適環境中開始新生活,要麽就因為故鄉生活的難以忍受而自殺了。再過100年,廣受歡迎的維也納(少有的幾座人們看似真的很快活的城市之一,它們經常有種孩子氣,無憂無慮),這個古老而重要的科學、醫學與藝術中心,將變成第二個威尼斯。它已從一個承載5000多萬人的帝國首都變成了一個僅依靠旅遊交通而發達的村莊,它還保留了一丁點作為港口的重要性,召喚著裝載了從波希米亞和巴伐利亞運往羅馬尼亞和黑海的貨物的船隻。
古多瑙河君主國(這個名字表達了該國的真實本質,我們先前所提到的奧地利也用此名)的地理情況極為複雜,因為它以一種極為暴戾的方式被切割成碎片,幾乎不可識別。但前述的奧匈帝國則是自然狀況影響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家形成的典範。暫且忘掉所有與邊界有關的事情吧,看看該地區的地圖,它幾乎位於歐洲大陸的正中心,到意大利這隻腳的腳趾的距離與到丹麥半島的距離一樣遠。這裏確實是一片巨大的圓形平地,高低起伏,為高山所緊緊環繞。西部為瑞士的阿爾卑斯山和蒂羅爾山脈。北方為波希米亞的厄爾土山脈與雷斯林山脈(巨大的山脈),還有喀爾巴阡山脈,它形成了一個半環形,保護著匈牙利大草原不受斯拉夫平原的侵蝕。多瑙河將喀爾巴阡山與其南部的特蘭西瓦尼亞的阿爾卑斯山從巴爾幹群山中分離開來,迪納拉的阿爾卑斯山(東阿爾卑斯山的東南段)就是保護平原不受亞得裏亞海上陰冷海風侵襲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