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人經常將他們的國家稱為“赫爾維西亞聯邦”,一位寒酸的女士叫作赫爾維西亞,她經常出現在這個已有22年獨立曆史的小共和國的硬幣與郵票上,國內各邦的代表們聚集在首都伯爾尼,商討國家大事。
自從世界大戰以來,這個國家大部分人(該國70%的人講德語,20%的人講法語,6%的人講意大利語,2%的人講羅穆斯切語)基本站在德國一邊(盡管保持著極為謹慎的中立態度),一個多少被理想化了的名叫威廉·退爾的青年英雄在某種程度上有著代替赫爾維西亞女神的勢頭,這個女神越看越像英國婦女,因為維多利亞時期的一些傑出藝術家曾描繪過她。硬幣與郵票上神明的衝突(這種衝突不僅限於瑞士,幾乎任何國家都存在這種奇怪的問題)明顯體現了瑞士共和國的二重性本質。但對於外麵的世界來說,這些都不重要。對我們這些非瑞士人而言,瑞士不過就是個有著秀美山巒的國家,這也就是我在這一章中所要論述的。
從地中海延伸至亞得裏亞海的阿爾卑斯山幾乎有大不列顛的兩倍長,它所囊括的地域麵積約與大不列顛相同,該地有1.6萬平方英裏屬於瑞士,在這1.6萬平方英裏中,有1.2萬平方英裏為可利用的土地——它們為森林或葡萄園或小型草場所覆蓋。4000平方英裏不可利用,因為它們或為廣闊的湖麵,或為一些壯美的懸崖;還有700平方英裏為冰河所覆。結果,瑞士的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英裏250人,而比利時為每平方英裏655人,德國為每平方英裏347人。但是挪威人口密度僅為每平方英裏22人,瑞典為每平方英裏35人,因此所謂瑞士隻有一些高山,居民隻有旅館老板和其客人的觀念多少是錯的。因為瑞士除了生產日常用品外,還將阿爾卑斯山與杜拉山之間寬廣的北部高原變為歐洲最繁榮的工業國家之一,且在沒有任何原材料的條件下,照樣繁榮。當然它擁有豐富的水力資源,而且它享有歐洲中部非常有利的位置,這使得赫爾維西亞共和國的產品無聲無息卻又不停地出口到周邊至少12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