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比利時王國由三個部分組成:北海海岸一帶的佛蘭德斯(歐洲西北部一塊曆史上有名的地區,包括法國北部的部分地區、比利時西部地區和北海沿岸荷蘭西南部的部分地帶。幾個世紀以來,作為一個服裝業中心,它一直享有實際的獨立權並且十分繁榮。低地國家的哈布斯堡戰爭導致了這個地區的最終分裂,並在兩次世界大戰中都遭受嚴重損失)平原,位於佛蘭德斯與東部群山間富有煤鐵資源的低矮高原,還有東部的亞爾丁山脈,默茲河流經亞爾丁山脈,流向離東部不遠的低地國家的沼澤。
沉積在以列日、沙勒洛(比利時南部的一座城市,建於1666年,現為商業中心和鐵路樞紐)與蒙斯等城市為中心的地區的煤鐵資源是如此豐富,以致在德國、法國與英國的煤鐵資源被消耗殆盡相當長一段時期後,比利時仍能繼續向世界奉獻這現代生活的兩大必需品。
奇怪的是,這個被上天賜予了德國人經常稱為“重工業”的國家,自己竟沒有足夠多的優良現代港口。比利時海峽一帶的海濱地區較為狹窄,被極為複雜地交織在一起的泥沙堤岸與淺地所包圍,該地沒有與其名字相稱的港口。比利時已在奧斯坦德、澤布呂赫與尼烏波特開鑿了人工港,但其最重要的港口安特衛普(比利時北部的一座城市。是歐洲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從15世紀開始就是一個鑽石工業中心。第一個股票交易所於1460年在這裏建立)卻距北海40英裏之遠,而斯海爾德河(發源於法國北部的一條河流,向東北流經比利時西部和荷蘭西南部,經兩河口注入北海)的最後30英裏則流經荷蘭地區,這多少略顯荒謬,從地理角度看可能會被稱作“不自然的”,但在一個被由莊嚴國際會議上的代表團所簽署的條約所統治的世界上,這種安排是不可避免的。既然比利時正是由這一係列會議直接產生的國家,我們就應該知曉曆史上他們的先人舒服地坐在綠桌周圍決定世界命運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