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心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性心理品質,是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人成才的重要因素。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陽光。
我前些天在郵箱裏看到這樣一封信:
我女兒今年 15 歲,讀初三,她是個特別乖的孩子,從小就聽話懂事,因為我們夫妻做一些小生意,也沒有太多時間管她,她的自理能力也很強。今年對孩子來說太關鍵了,我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她身上了,但我發現她的聽話懂事背後,有些問題:她特別悶,話很少,跟我說話都是我問一句她答一句,有客人時她也隻禮貌地點點頭,不打招呼。我問老師她在學校的情況,老師評價說,成績中等,不好不壞,和同學接觸得也不多,很沉默。老師說,感覺她不太自信,有時向她提問,她很緊張。這讓我越來越擔心了,請問老師,她這種性格是因為缺乏自信嗎?有沒有辦法改變呢?
蘇格拉底說過:一個人能否有成就,隻看他是否具備自尊心與自信心兩個條件。
而美國教育家戴爾·卡耐基也說:“一個人事業上成功的因素,其中學識和專業技術隻占 15%,而良好的心理素質要占 85%。”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克服困難,實現一定願望的一種情感。有自信心的人能夠正確地、實事求是地評估自己的知識、能力,能虛心接受他人的正確意見,對自己充滿信心。
孩子不自信,就容易產生羞怯、畏縮等心理,這讓父母們最為擔心。事實上,現在的中學生,缺乏自信心的非常多,但有時候孩子性格雖然內向,卻並不一定是不自信。所以,父母有必要先判斷下,孩子是不是真的缺乏自信心。
在中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缺乏自信心主要表現在三種情況下:
1.集體活動中。在集體活動中,被動地選擇小組,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害怕參加競賽等活動。上課時,很少主動發言,被老師叫到後,說話聲音小,緊張,結巴,不敢大膽表現和展示自己,擔心被人嘲笑,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注和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