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場雪,上個世紀末歲末就想下了,是不是機緣未到,直至這個世紀年初漫天皆白。這一場雪真大,老北京都這麽說。但再大雪也會停下,甚至說停就停。那天我對妻說,去雪中散散心吧,不料午飯過後不見雪飄之影。現在,燈下獨坐,雖說雪停多日,因為冷,也就沒有化掉。盡管沒有化掉的雪已不是雪,而是冰。窗外,一角平白,宛如無故,而這幾天又有月亮,此刻就有,滿滿的,像桶涼水,天地素潔,幾乎素不相識。想起張岱,約略有人如幾粒芥子雲雲,於是越發素不相識,於是找出《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來憶來尋:
崇禎五年十二月,餘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餘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餘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餘同飲。餘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張岱這篇小品是《陶庵夢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西湖夢尋》中也作附錄收入),覺得幹淨,張岱的小品都像宣紙上灑落的淡墨。
而《湖心亭看雪》尤其如此。在我看來,空白原說不上幹淨,也就是說空白並不等於幹淨。幹淨是種精神,但與其說是精神,不如講為物質更為傳神,總會覺得意猶未盡。有句話“人書俱老”,用淡墨也有滴水穿石的時間推門而入,人墨俱淡。還有就是枯筆,“枯筆和淡墨,這是黑裏求白的具體表現。枯筆使白破黑而去,如月出天山;淡墨讓白摸黑而來,似燭照鐵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