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見到曲轅犁圖片,像看到畫腿——她坐在浴缸之上,一腿白淨,一腿刺青著五彩繽紛的纏枝牡丹一類的圖案,一直刺入臀部,春色要深耕細作,一點也不空談。
美女仿佛一塊塊農田百廢待興。
耕犁在漢代已基本定型,但是是長直轅犁,耕地時轉彎不夠靈活,起土費力。唐代初期出現長曲轅犁,後來又有短曲轅犁出現,又稱為江東犁——適宜江南地區水田麵積小的特點:其特點是操作時犁身可以擺動,機動回旋。
唐代出現的曲轅犁結構完備,輕便省力,是當時先進農具,曆經宋元明清,它的結構再沒有大的變動。
我端整寫陸龜蒙,吃完早飯,坐在窗前,想起偶然見到的曲轅犁圖片,犁與耒耜,今古異名也,“經曰耒耜,《農書》之言也,民之習,通渭之犁”。犁是耒耜的“進化”——犁有之後,耒耜就在實用中消失。陸龜蒙之所以撰《耒耜經》,他要“以備遺忘,且無愧於食”。
無愧於食,也就是無愧於農民。中國的農民實在太苦。
《耒耜經》所謂“木與金凡十有一事”,即一張犁有十一個部件組成,除犁鑱和犁壁由金屬鑄造而成,其他皆為木製。
……犁評(“評”在這裏,據陸龜蒙說,要讀去聲)“尺有三寸”,即長一尺三寸,形如長槽,套在犁箭與犁轅相交向上的延伸部分,底麵平滑,前高而後庳,便於進退,中間刻成若幹梯級,用以控製耕地時的深淺……
一支終於有了刻度的體溫表。
《耒耜經》,六百多字,曆史上第一次對曲轅犁做出完整描述的文字,堪稱中國古代農具經典;也是江南文人所作的最早一部農書。這後一條更有想頭。“耒耜”在陸龜蒙這裏,不僅僅是“犁”,看他還談到爬(耙)以及礰礋、磟碡等用來平整農田的農具,“耒耜”應是“農具”代稱。“耒耜”本意:“耒”,一根綁上橫木的尖木棒,腳踩橫木,用來翻土。為了加大翻土寬度,或把石塊或把獸骨或把金屬片固定在耒的下端,替代耒的尖頭,稱之為“耜”。傳說是神農氏發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