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蘇州生活三十餘年,那時,很少想到要去園林轉轉,好像從書店買書回家,並不急著閱讀。現在每年回蘇州小住,不去一下園林,回到北京後多多少少有些遺憾,一如借書,不及開卷就被歸還。去年春節我回蘇州,約上幾個老朋友網師園吃茶,待客之際,園子裏轉了一圈。幾乎不見人影,少有的靜,這靜,說是寧靜又偏多落寞,說是寂靜又不乏生氣。或許寧靜本身煢煢勃勃,誰知道。我站立片刻,某年暮春時節,初夏天氣,衣衫輕薄,我在這裏看到兩三朵芍藥花,像是看到一庭院芍藥花。中國藝術以少勝多,自然在這樣的氛圍裏,也就不以少為少。牆角一株垂柳,就是鄉野漫卷的一座柳林。蘇州園林裏的片石斷溪,實在是一山一水。人不在高,以品為高;園不在大,以小見大,拙政園不及網師園之處,就在這裏。網師園裏有座“一步橋”,跨一步就能過去,我跨半天都沒跨過——看那粉牆上的藤影,娑娑有聲,此刻,沒有風,隻有夕光漫過。想不到藤影在夕光裏也能娑娑有聲的。前年夏天我回蘇州,常去藝圃吃茶。藝圃裏有棵白皮鬆,真好。什麽地方沒有白皮鬆?但這棵白皮鬆長在藝圃裏,真好。外地人遊蘇州園林,的確是遊,從這裏跑到那裏;蘇州人遊蘇州園林,找到茶室,坐下不動。蘇州人遊蘇州園林仿佛隻是吃茶。我現在又要吃茶又要那裏跑到這裏,說明已是半個蘇州人了。或者我是兩個人:一個我,是蘇州人,另一個我,是外地人。我永遠是蘇州的外地人,即使不離開蘇州,倒不一定是外地的蘇州人,所以頗為自負。
想得起來的隻有人民路:一條最為乏味的路。現在蘇州小巷稀少,小巷稀少也不就是有路。現在蘇州都是房子,來,來,我們開始跳房子。
現在想來,我童年時候的蘇州還有許多河,我去河邊玩。現在想來,去河邊玩,也就是往河裏扔小石子、磚塊、泥巴。這是一種遊戲,名之為“削水片”。現在想來,我倒有些精衛遺風。前世——難道我是一隻精衛鳥?我一直以為我是蟑螂。或者螳螂。或者檳榔。為什麽我的前世就不能是一棵樹、一種植物?或者一口痰?我是在青春期才學會遊泳的,遊不長,一根筷子那麽長。現在想來,那時候,四五六歲的時候,六七八歲的時候,八九十歲的時候,十十一十二歲的時候,十二十三十四歲的時候,我沒有淹死,現在想來,真是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