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茶話會

金聖歎剩

字體:16+-

金聖歎的“聖”,我常常看作“剩”的諧音。金“剩”歎:姓金的這個人有如此才華,卻隻“剩”歎氣的份。這是不幸,也是大幸,畢竟他歎出的一口氣到現在還沒消失,剩下點什麽。這是此文題目由來。

金聖歎,我大概十歲左右知道這個名字。那時候,擅說《三國》的張國良先生,常來我家與父親對飲,有一次,張先生微醉,和我說起金聖歎。他說:“弟弟,金聖歎這個人你應該曉得,是個奇人。”說罷,朗聲念出一首他的斷頭詩。這首詩當然偽作,但有人為他作偽,那麽,這個人肯定有點名堂。後來我上小學三四年級,批《水滸》“隻反貪官,不反皇帝”,金聖歎也被露了幾回麵。再後來,讀到《杜詩解》,方對他有個初步了解。

而有關他的文字,前人當推廖燕《金聖歎先生傳》為第一,中有“為人倜儻高奇,俯視一切,好飲酒,善衡文評書,議論皆發前人所未發”這幾句。特別“議論皆發前人所未發”這一句,許多年來,一直激勵我的詩歌寫作。

金聖歎評點不少書籍,他把《莊子》《離騷》《史記》《杜甫詩》《水滸傳》和《西廂記》稱為“六才子書”。這“才子”非“才子佳人”的“才子”,含有“人才”之意——是以後龔自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人才”先聲。這樣稱謂,自有痛惜和呼喚的意味。金聖歎正因為從此出發,所以兼容並蓄。當然,也是他本身思想和觀念上的雜亂與矛盾。《史記》與《西廂記》並列,實在大膽,也實在有見識。《西廂記》就是一部情感“史記”,是正史,非野史——並無狎昵。但《莊子》與《杜甫詩》區別實在太大,一出一入。由此看來,明清時期中國文人的心態最為複雜,不是“出”與“入”所能解脫。做官不成,做隱士也不成,開始實際,或者說現實起來——就做個讀書人。隻是金聖歎並不安分,評點《離騷》和《水滸傳》,不僅僅是兩本書的讀後感,還是他心路曆程。依我看來,除了學術,還有金聖歎的心術:忠臣難做,不如做個叛徒。當然,這叛徒本質上還是一個忠臣。曆代忠臣,不可隻看作是忠君,否則就小看他們了。忠臣實在是在忠於他們自己所參與和製定的文化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