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茶話會

回憶怡園與滄浪亭

字體:16+-

我讀中學時候,休息天,會去怡園與滄浪亭。怡園與滄浪亭都在人民路上,離我住處比較近。我住在這兩個園林之間。那時候門票至多一毛錢。在怡園與滄浪亭裏,會大半天遇不到一個人。要遇到的話,又常常兩個。兩個人躲在假山洞裏談戀愛。怡園的假山洞裏有張石桌,像隻小床,春夏季節,就有人躺在上麵。一個女人躺在上麵,一條腿蹺起,裙擺落到肚皮上,一個男人坐在石桌邊的石凳上,抽煙。那時候的社會輿論,把在外頭談戀愛的女人叫野雞,男人叫阿飛,大是深惡痛絕。那時候的人談戀愛,隻能在房子裏談,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眼皮底下談。姐姐的對象來了(那時候沒談戀愛這一說,稱之為軋朋友或搞對象),兩個人跑到廚房裏去軋朋友搞對象,媽媽在客廳做針線,隔幾分鍾就讓妹妹去廚房轉一下,看看情況。

“他們在做什麽?”“說話。”

“他們又在做什麽?”“那個人在給姐姐撓癢。”“姐姐哪裏癢?”“姐姐說胸口癢。”

媽媽扔下針線,親自下廚。

怡園的假山洞裏有股尿騷氣,我難得鑽進去玩。我常常在太湖石搭出的橋上爬過來爬過去——怡園的池塘上,有一座太湖石橋,奇怪嶙峋,在蘇州其他園林裏見不到,很受少年青睞。

坐在太湖石橋中央,看池塘裏藍褲子白襯衫影子,我覺得五四青年也就是這麽一回事。於是頓時感到院牆外麵的風雨,於是頓時感到國家命運的不濟,於是頓時感到青春歲月的壓抑,於是頓時就想出去鬧革命,到安源到延安或者到井岡山。出去不了的話,就在家裏和丫頭談戀愛。那時候我還沒看過巴金的小說《家》(至今我也沒看過),等看到根據《家》改編的電影後,我才認為一個青年鬧革命是要本錢的,生在有權有勢有田產有表姐的家庭,你去鬧,才真革命,或許還不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