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約喝茶,一群人在“露華館”內。“露華館”後麵的院子開著紫紅芍藥,我從沒去過那裏,凡事要有餘地;隔一堵牆,就是“潭西漁隱”——蘇州園林中氣息最為寧靜之處。天氣沉沉,園林中有了曖昧色調,一種高級灰。喝完茶,他們先走,我就轉轉,攀上“雲岡”,覺得好處不在曲折而是高低(宛如滄浪亭“步碕”遊廊)——堆掇這座黃石假山是觀景需要。磴道不曲折,但高高低低,使視線波動,園景也隨之錯落:否則“看鬆讀畫軒”“竹外一枝軒”與“射鴨廊”一帶就太平整。在“濯纓水閣”北望,那裏就太平整;在“小山叢桂軒”東麵北望,那裏也是如此。於是黃石假山既是對水麵的破——以高破低,也是對建築物的破——以仄破平。它與拙政園“遠香堂”前黃石假山的不同之處是同為障景,“遠香堂”前的黃石假山是障外,“雲岡”是障內。以假山作為障景可以分成兩類,外障景和內障景。內障景的處理既是障,又是借,更是生——生景。當然障景借景也就是為了生景。園林的眾妙之門是“生”,遊客在其中也是“生”,生情——觸景生情。反過來又是你有多深的情,園林就有多美的景。
我下到駁岸,“看鬆讀畫軒”西麵的石橋如果能低調一點,才好。站在“引靜橋”西望,才覺得“月到風來亭”裏那麵鏡子的微妙。角度太重要了,沒有角度,也會不見園林。前天看到一位歐洲姑娘在“引靜橋”上留影,她掰開大腿躺倒橋麵,並把一條腿蹺上橋欄。從“射鴨廊”的“半亭”拐入“擷秀樓”,廳堂之暗讓我以為中國古代女子的不快樂。在古代,丫頭和妓女倒是快樂的,而良家婦女很難快樂,尤其小姐。這當然是我讀書看戲得來的印象,當不得真。
園林與住宅是偏正關係,園林是偏;住宅是正。而廳堂卻如此之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