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送我一盒台灣“鹿穀茶梅”,圖案很有趣,一碟茶梅,兩片鮮葉,襯著茶園——剪成梅花形狀,有趣在我粗看細看,反正我怎麽看,剪成梅花形狀的茶園都像幾棵青菜。我就把這包裝盒留下。
“鹿穀茶梅”原料:信義風櫃鬥青梅、鹿穀凍頂烏龍茶梅、茶汁、果糖、鹽和甘草天然合成香料。
包裝盒上還有一首詩,“一夜東風吹石裂”,我就是這樣想象凍頂的,而“伴隨風雪渡關山”,似乎要去戍邊。
“鹿穀茶梅”顆粒碩大,肉質肥厚,雖少梅子味,工藝卻頗有特色,打開袋子,裏麵有稠粘的茶湯和完整的烏龍茶葉。
現在大陸也產茶梅,綠茶梅,烏龍茶梅,碳熏茶梅,還有不倫不類咖啡梅,也算在茶梅品種裏。不知為什麽,沒見過紅茶梅。
梅花開的時候,它的風韻已經有不少人論及,車載鬥量。但我更喜歡梅花落盡,梅葉老成,尤其是夏天,梅林一走,真有幽靜之感,幽深之思:天氣與光線正好恰到好處,天氣說陰未陰,說陽欲陽,光線則是微言大義,談吐不凡。
此刻我正梅林一走,覺得自己是危言聳聽的長頸玻璃瓶中的一滴酒。光線濃了重了,我就是一滴黃酒;光線淡了輕了,我就是一滴米酒;光線不濃不重不淡不輕,我就是一滴楊梅酒或者葡萄酒。如果葡萄酒的話,就是幹紅。我喝酒差不多喝到境界,平日滴酒不沾,也能有一分醉意,所以我索性不喝酒而喝茶了。哪天我再去梅林一走,會不會覺得自己是門庭蕭瑟的梅樁紫砂壺中的一滴茶?想不到茶更醉人,我不去梅林一走,就已經覺得自己是一滴柴鹽油米醬醋茶了。
說到酒,我覺得茶梅下酒,不錯;用它來供茶,味道稍過。
綠茶梅,烏龍茶梅,碳熏茶梅,這三種茶梅,綠茶梅和烏龍茶梅香料添加太多,碳熏茶梅不錯,我喜歡它的煙火氣,有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味道。紗帽籠頭,自煎茶吃,盧仝這一首詩傳唱千年,“七碗”之吟,如珠走盤,似水瀉地,氣韻生動,層層推進,又雲蒸霞蔚地疊加一起,飲茶的功效,飲茶的審美,飲茶的文化,在這“七碗”之中淋漓盡致。“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飲茶的快感到“吃不得也”,也是匪夷所思。更匪夷所思的還是:“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盧仝從茶進茶,從茶出茶,由茶之內的茶吃到茶之外的茶,他之所以被尊為茶中亞聖,道理或許是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