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妹拿來一袋新鮮橄欖,結實明朗,宛如清泉水底苔意沁碧的鵝卵石。
茶中雜以它物,由來已久。《茶經》摘錄《廣雅》,有用茶與蔥、薑和橘子合煮的記載。先人時代,煮茶為飲。現在除少數民族地區的一些飲茶習俗,大多數人不會在茶裏下蔥、薑和橘子的吧。蘇州人新春會在茶裏下橄欖,名“元寶茶”。
茶是綠茶,如果橄欖下在碧螺春茶裏,滋味更好,盈盈,隱隱,氣息影青。
泡碧螺春一般下投,先斟水,再投茶。剛才,我試試水溫,六十多度,個人經驗不下投也行。我在玻璃杯裏放入一枚橄欖,再投碧螺春,淅瀝似雨,有水注入。第一口是碧螺春的香與味,第二口是碧螺春的香與味,第三口新鮮橄欖的香與味像蘭花的一根葉子弱不禁風地從深處抽出,撩撥舌尖,軟刺上顎。隨後是一會兒碧螺春的香與味,一會兒橄欖的香與味,交替穿插,井水不犯河水。它們融為一體是在三泡過後,但這時也人老珠黃沒精打采了。
《茶經》摘錄晉朝人社交禮儀,寒暄過後要請客人吃茶三杯,然後奉上甘蔗、木瓜、元李、楊梅、五味子、橄欖、懸鉤、葵羹各一杯。記載不詳,不知道是甘蔗汁之類,還是果盤?如果是喝甘蔗汁之類(原文用“各一杯”字樣),加上前麵三杯茶,共有十一杯流質,大有水淹七軍的架勢。社交禮儀往往是讓人受罪的文明,獨處才說得上不亦樂乎。
上麵說到甘蔗木瓜,日常裏我很喜歡楊梅和橄欖,姑且不言它們的滋味,就是這兩個詞的形聲,就使我喜歡。我沒吃過新鮮木瓜,據說嚼之無味,難道它是偽裝成水果的雞肋?陸時雍《詩鏡總論》裏說:“餘嚐謂讀孟郊詩如嚼木瓜,齒缺舌蔽,不知味之所在。”看來並不是嚼之無味,是不知味之所在,一點悟性也沒有,那麽不是木瓜的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