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本草春秋

遠誌小草

字體:16+-

——淝水兩岸

兩晉南朝,世族名流好服食養生,多對醫藥有些研究。且不說醫學史上名聲赫赫的皇甫謐、葛洪、陶弘景等大家,連行伍將軍亦有精於岐黃者。如東晉時曾兩次主持北伐的殷浩便是其中高手,史稱“妙解經脈”,有次居然隻用一劑便治愈了一個百歲老人的痼疾。

但殷浩打仗卻不如用藥那麽在行,北伐慘敗,耗盡了朝廷多年積累的器械軍儲,被廢為庶人。從此大權盡入桓溫之手。一日,有人送了桓溫一些草藥——想來此公也有此好。他在藥簍中挑挑揀揀,舉起了一株,在座的人都認識,那是遠誌。這時桓溫問了一個有意思的問題:“此藥又名‘小草’,為何一物而有兩名呢?”他斜睨著坐在身邊的謝安,似笑非笑。

嚴格說,在醫家看來,遠誌與小草並不是同一物,而是同種植物的不同部分:苗,也就是地上的莖葉稱為小草;根才叫遠誌。兩者功用也不盡相同,遠誌屬於安神藥,用李時珍的話說是能“益智強誌”——這便是遠誌得名由來,可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癰腫,用於驚悸、健忘、夢遺、失眠、咳嗽多痰、癰疽腫毒等症;而小草卻沒有祛痰作用,隻能益神、補陰氣、止虛損。成書於北宋的《本草圖經》說得明白:“古本通用遠誌、小草;今醫當用遠誌,稀用小草。”

也不知謝安是不是知道這些,但沒等他應答,旁邊有人已經高聲替他回話了:“這很好理解,處則為遠誌,出則為小草嘛!”這人也是行家,說到了點子上,處,藏在地下便是遠誌;出,發出苗來便成了小草。

可這時謝安的臉上,卻不自然起來,據《世說新語》所記,是“甚有愧色”。須知謝安一生極有氣度,有次泛海出遊風浪大作,別人都嚇得麵無人色,而他卻還能吟嘯自若,怎麽這尋常一句話,居然能令他變了臉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