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維入蜀
“兒啊,替你娘寄些當歸來吧!”
這是封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家信。當歸,是無論哪個藥鋪都不可一日或缺的當家品種,血虛症及婦科的良藥,能補血、活血、止痛、調經、潤腸。看上去,母親讓遠方的兒子寄回一些當歸是很尋常的事。
問題在於,這封信從甘肅天水發出;而甘肅,卻是世上當歸最正宗的產地,所產當歸質量遠遠優於別處,最為道地。
收信人在蜀中。
收信人是薑維。兒子當然知道母親寫這封信的真意。
“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誌,不在當歸也。”家有良田百頃,不缺這一畝半畝;兒在蜀中但有遠誌,沒有當歸可寄。回信語氣慷慨,千載之後讀史至此,字裏行間猶有餘音鏗鏘。隻是史料沒有記載薑母做何反應,民間傳說則多雲薑母見信知孩兒誌向遠大,十分欣慰;還有人說這封“令求當歸”的信是曹魏逼她寫的,收到回信後薑母便一頭撞死以絕薑維的牽掛。
那年薑維正年輕,二十七歲,與從前諸葛亮初見劉備時同歲。
天水人薑維是這一年被諸葛亮帶回蜀漢的。
薑維從此不歸。
很多人,如諸葛亮,說薑維歸蜀,是因為“心存漢室”,於是他的不歸也就有了忠孝不能兩全的悲壯;後人也跟著說薑維歸漢是基於一種崇高的正統觀念:
不是都說曹魏篡漢嗎?
隻有蜀漢劉皇叔才是天下正主!
其實,這種觀念要到曹丕稱帝近一千年後才真正成為主流,當時的人更是不怎麽在乎三國之中誰的皇位來得正宗些。
也不是說當時天下人都把曹魏代漢看成天經地義,隻是因為,早在東漢末期,所謂的皇位正統、所謂的中央權威,本身就已經有些蒼白無力了。
兩漢地方郡守,官秩與中央九卿相當,都是兩千石,轄區的財政軍大權一手抓,權重任久,除了不能世襲,儼然是一方諸侯。郡吏都由太守自辟,兩漢講究氣節,有恩不報是很被人不齒的,所以被征辟的郡吏對於太守,名分其實類似君臣——當時都稱太守為“府君”,此“君”,即有君主之意。郡吏為府君棄官、奔喪、乃至死節,是理所當然的。這種情況下,“除非任職中央,否則地方官吏的心目中,乃至道義上,隻有一個地方政權,而並沒有中央的觀念。”(錢穆語)